三国志·太史慈传: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於是解散。
神亭岭一战是三国志少有的记载两员大将单打独斗的场面,故事的两位主人公,一个是‘东莱箭神’太史慈,一个是‘江东小霸王’孙策,皆是当世英豪。如上文所述,太史慈与一骑兵遇到孙策,太史慈便上去与他交战。孙策刺中太史慈的马,然后获得太史慈背后的手戟,同时太史慈也获得孙策的头盔(兜鍪),酣战之中,因为两家兵骑赶至,于是解散。
但是我们看这段记载会发现,孙策从骑十三,……是放在前面的,会不会是说,太史慈遇到孙策的时候,孙策的后面早就站着十三个从骑,而且还是韩当、宋谦、黄盖等角色。因为孙策跟太史慈正对,所以就挑孙策来打。
那太史慈是不是有点虎。有点不把江东虎臣给放在眼里了。
因此,太史慈并不是和张辽单打独斗不敌被杀的,而是中了张辽计策而亡的。也就是说,太史慈是败在张辽的谋略之下。结语太史慈与孙策并列为东吴第一勇士,所向无敌,属于超一流武将,凌驾于东吴十二虎臣之上。他的武功应该在。
其实不然。
在孙策传(裴松之注释江表传)里记载孙策于丹徒山狩猎遇刺一事,我们就可以发现,其实孙策是一个自恃武艺勇猛而自大的人,常常凭借自己的马快,把跟随自己的部将狠狠甩在了后面。也因此才让许贡门客钻了空,以三抵一,用弓箭毁了孙策的帅脸。
江表传:策性好猎,将步骑数出。策驱驰逐鹿,所乘马精骏,从骑绝不能及。
所以呢,此时的太史慈应该是遇到了独自一人的孙策,索性就上前斗斗,不能枉费这个与‘江东小霸王’比试的大好机会。
一边是夺了手戟,一边是夺了头盔,可以说是平分秋色。但是没多久,两边的兵骑就到位了,孙策这边是韩当、宋谦、黄盖等十三从骑,而太史慈肯定就是他的侦查队。因为太史慈从青州跑来扬州投奔老乡刘繇的时候,有人就劝刘繇要任用太史慈为大将军,没想到刘繇却说:“我如果用太史慈,岂不是会被许子将(许劭)嘲笑?”因此就让太史慈做了侦查队队长。
其实问题就出在孙策以及太史慈本人身上,当时扫荡江东的时候,孙策过于勇猛,他虽然是一名诸侯,但同时也是一名战将,每次战事都要冲到第一线,这也让其他想表现的战将根本没机会展现自己,看过《三国演义》的应该都知道,江东那。
或劝繇可以慈为大将军,繇曰:&34;但使慈侦视轻重。
举个众所周知的例子:逍遥津之战。
在孙权传的记载是:兵皆就路,权与凌统、甘宁等在津北为魏将张辽所袭,统等以死扞权,权乘骏马越津桥得去。
虽然双方的战斗不分胜负,但我们发现孙策的进攻能力略胜太史慈,孙策始终保持主动姿态,而太史慈的防守很强,滴水不漏。他们的战斗风格完全不同。孙策更倾向于主动进攻,太史慈则侧重于防守反击。从两个主角的战绩也可以看出弓的。
在甘宁传的记载是:建安二十年,从攻合肥,会疫疾,军旅皆已引出,唯车下虎士千馀人,并吕蒙、蒋钦、凌统及宁,从权逍遥津北。张辽觇望知之,即将步骑奄至。宁引弓射敌,与统等死战。
在凌统传的记载是:权使追还前兵,兵去已远,势不相及,统率亲近三百人陷围,扶扞权出。敌已毁桥,桥之属者两版,权策马驱驰,统复还战,左右尽死,身亦被创,所杀数十人,度权已免,乃还。
在张辽传的记载是:权守合肥十馀日,城不可拔,乃引退。辽率诸军追击,几复获权。
从前后四段记载还原逍遥津之战的实况:孙权被张辽八百死士偷袭,后攻打合肥十多日不下,于是撤军,大军基本上都渡江了,仅剩护卫军以及吕蒙、蒋钦、甘宁还有凌统等人。张辽抓住时机,率诸军(应该是原合肥守军七千人)追击,若不是吕蒙、甘宁等人拼死护主,孙权就被张辽‘几复获权’了。
太史慈投奔刘繇,主要是因为刘繇与其是同乡,都是东莱人。太史慈出身不高,但当时名气已经很大。他出于一个“义”字,单人单骑,去平原找刘备搬救兵,救下孔融。此战后,刘备成了正义典型,到哪都有人收留,似乎不收留刘备就。
试问,以张辽的武艺与虎臣甘宁、凌统、蒋钦相比如何,怕是讨不到多大的便宜,更何况还有智勇双全的吕蒙。所以说逍遥津之战,纯粹是一场兵力相差过大的战役。
就像后来孙策带领大军讨伐太史慈,将其抓住,孙策亲自为太史慈解开绳索就问道:宁识神亭时邪?若卿尔时得我云何?
还记得神亭岭吗,要是当时被你抓住,会是如何呢?
看!孙策自个都说了。
资料:《三国志》、《江表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