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许多帝王都有着一颗爱猜忌的心。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刘邦,他在晚年的时候,就特别喜欢猜忌他手下的将领,特别是那些异姓王,韩信,刘邦为何不杀张良,彭越等都先后因为被怀疑而被杀害。不仅如此,就连原来对他很好的萧何,都被刘邦猜疑,还好萧何故意弄坏自己名声,才躲过一劫。本来他还想把称职的樊哙杀了,后来受到陈平的保护,樊哙才没有事。
这里就有几个很重要的原因:
刘邦没有理由杀张良。
第一,张良这个人他本身就比较有才能,而且他不贪图权利,虽然他的计谋都很厉害,但是他对权力看得不是很重,刘邦也觉得自己在谋略方面是比不上他,可见他是一个比较神奇的人物,后来他没有做官,可以说是刘邦借来的军师了。
第二,就是因为张良在帮助刘邦的时候,不是为了施展自己的大略,而是为了想要报仇,推翻所谓的秦王朝,他的父亲本来是韩国的一个宰相,后来秦朝灭了韩国,而张良就一心想恢复韩国。
不是,张良是病逝的,前186年(汉高后二年),张良病逝,谥号文成侯。张良深知刘邦对有功之臣的忌惮,不想重复韩信的命运,便向刘邦请求,将他分配到沛县,做一个小小的留侯。
有学者认为,张良是因为父亲死了,他没法接着当相国,而他的出身是“五世相韩”,当这个身份落空后,加上当时刺杀已经成为一种政治风尚,所以张良想刺杀秦始皇是在情理之中的。当时不止张良,六国贵族都对秦始皇恨得咬牙切齿,他们中不乏有想复仇的,但更多的却是利益。
张良不是刘邦杀的。刘邦是历史上很腹黑的一个君王。他建立大汉王朝之后,就开始杀死了很多的开国功臣,那些和他一起经历过风风雨雨生死的兄弟已经成为了他的眼中钉肉中刺。就是张良萧何这样的人也成为了他最大的威胁,刘邦。
而张良作为如此聪明的一个人,在六国贵族中属于翘楚,他的格局不可能这么低,也就是说复仇只是一种政治借口,他真正的政治诉求是—恢复韩国。既然他的政治诉求是恢复韩国,跟刘邦的政治诉求完全不同,所以他不可能威胁到刘邦的地位。
历史上的汉高祖刘邦并没有杀张良。据史书记载,刘邦很尊敬张良,因为刘邦本身是草莽出身,没有什么知识,这对一个帝王来讲是无法弥补的缺陷;但是张良乃名门之后,学识、威望都很高,况且张良在功成名就之后,并没有留恋权位。
第三,张良懂帝王之心。张良曾经救过刘邦的命,虽然韩信也是刘邦的救命恩人,刘邦想杀他也得摸着良心想一想,这样做妥不妥。但对张良不一样,张良聪明,又缺乏称帝的野心,又是救命恩人,应该是三方面的作用,让刘邦觉得留下张良比较好,于公于私都有好处。张良在这方面比韩信低调很多,他深知帝王之处无谈良心。
第四,就是他比较会懂得察言观色。汉朝刚刚建立,刘邦进行论功封官,封上了很多个功臣,其中一个就是张良,但是还是有很多人没有被封上的,底下议论纷纷,很多人都表示很抱怨,这时候张良马上站出来劝议。他说:既然成功建国,就应该对有功者进行挨个奖赏,如今受封赏的是您喜欢的人,您不喜欢的人都杀了,这样肯定会有人对你表示怨恨,群臣必定会动乱,您能睡安稳吗?听了他的建议以后,刘邦马上封赏那些平时怨恨的大臣,无形之中化解了一场危机。
第五,就是张良帮助了吕后的儿子。刘邦后期想立戚夫人的儿子为太子,想要废掉吕后的儿子,听说这件事后,吕后非常害怕,所以张良就帮助了他,请了当时最有名望的四公来镇场,让刘邦以为民心向背,不可违逆,就无奈地放弃了立戚夫人的儿子为太子的想法,刘盈也成功地当上了太子,所以吕后对他非常感激。说起来在废立太子上,刘邦还是听了张良的话,说明张良其人心机深不可测。在“三杰”中只有萧何、张良躲过一劫,萧何自毁前程,而张良则是心机太深。
通过以上几点,我们就可以看到,张良不仅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而且对权位不贪迷恋,还懂得见机行事,他不去参与权谋的斗争,知道待人处事的原则,所以他能够独善其身,再后来还被授予谥号文成侯,说明他是个很厉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