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字公嗣,小名阿斗,是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刘禅幼年时多遭难,幸得大将赵云两次相救,刘备定益州后入蜀,蜀汉建立后被立为太子。于公元223年继位为帝,在位42年。期间拜诸葛亮为相父,并支持姜维北伐,在位后期宠信黄皓,统治腐败。公元263年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蜀汉遂为曹魏所灭。蜀亡后,刘禅被送往洛阳,受封为安乐公,后在洛阳去世。
刘禅在位初期,听从父亲遗命,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但随着对军事事务的了解加深,刘禅开始对诸葛亮的政策产生分歧。最后,在邓艾的进攻下,刘禅选择投降,蜀汉灭亡。
刘禅被俘后,被封为安乐公,生活在洛阳。虽然刘禅在位时存在腐败现象,但他并非像《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那样昏庸无能。在史学家裴松之的评价中,刘禅的才智和贤能被认为接近刘备。
刘禅的死因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据《三国志》记载,刘禅在洛阳病逝,享年6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