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时,人在山崩海啸的巨变中,悉心探求,大胆摸索:什么是人的生活?真正的人应该具有何种品格和资质?六朝时,在中国人性解放史上,翻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页。由陈书良所著的《六朝人物》(四川天地出版社)是一部用人物串联的六朝史,从几个瞬间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伟大精神和人性的高张,对当世、读者,有一种洗礼和涤清,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孙策和孙权是三国时的重要人物,那么他们在历史中的命运又是如何的呢?
孙权的影视剧形象
建安五年(200)四月,吴郡丹徒县,独霸江东的孙策遇刺受伤,生命垂危。东吴局势随之山雨欲来,波谲云诡,险象环生。此时,孙策的挚友、手握重兵屯驻巴丘的周瑜在没有得到任何指令的情况下,亲率精骑,日夜兼程向丹徒疾驰。周郎铁骑,执锐披坚,当然其意不仅是探友,而是有关东吴继位大计。
是兄弟关系。孙策(175年—200年5月5日),字伯符,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破虏将军孙坚长子、吴大帝孙权长兄。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孙吴政权的奠基者之一。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今。
的确,孙策的继承人问题还是一个谜团。在此之前,一代枭雄才二十六岁,春秋正富,谈何继位呢?然而,现在猝然遇刺,继位问题当然摆到了小霸王及东吴军政重臣的面前。况且继位的候选人又不止一人。孙策有子孙绍,不管父执周瑜是否有拥立之意,孙绍其时毕竟尚幼。孙策还有三个弟弟,其中四弟孙匡最得喜爱,孙策曾将父亲的爵位相让。而三弟孙翊在性情上与孙策最相投。孙策似乎直到生命之火即将熄灭时才做出抉择。从典籍看来,孙策的这个抉择连重臣张昭、周瑜都无从预知。
据《三国志·孙翊传》注引《典略》:“策临卒,张昭等谓策当以兵属俨(即孙翊),而策呼权,佩以印绶。”也就是说,这一刻之前,谜底尚未揭开,以致重臣张昭等产生误判。《三国志·孙权传》载,弥留之际,孙策对张昭等人说:“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然后将十九岁的二弟孙权叫过来,将会稽太守、讨逆将军、吴侯印绶交与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孙策交代完后事,到晚上就辞世了。
十九岁的孙权手足无措,惶恐异常,只有号啕大哭。这时,身为托孤大臣的张昭挺身而出,断然地对孙权说道:“孝廉,此宁哭时邪?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非欲违父,时不得行也。况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张昭的话如一声棒喝,孙权立即认识到他面临的险恶的环境,于是他强忍悲痛,脱去丧服,与张昭等一起陈兵而出,骑马巡视军营,安定军心。
事实证明,孙策临终的抉择是英明之举。
孙权与孙坚是父子关系;孙权与孙策是兄弟关系。生母为武烈皇后。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
孙权,字仲谋,生于汉光和五年(182),十五岁在吴郡举为孝廉,同年出任阳羡县长,行奉义校尉。所谓“行”或“领”都是未经朝廷正式下文而暂摄之意。十五岁当县长,纵然在乱世,也算是少年卓荦早据要津了。经略地方三年后,于建安四年(199)随孙策开始戎马生涯。攻打江夏黄祖时与周瑜、程普、黄盖、韩当诸将并肩英勇作战,受到孙策的夸奖。甚至在宴会上,孙策常对孙权指顾诸将说:“此诸君,汝之将也。”(《三国志·孙权传》注引《江表传》)不过,虽然作战冲杀在前,孙权驭将统兵的才能似乎欠缺,如建安五年孙权第一次独立统帅兵马攻打广陵太守陈登,就连战连败,铩羽而归。大概因为这个缘故,三国时期死得最惨的美女,此后直至他当上吴主以后,很少亲自挂帅出征。仅有的几次亲征,都是被打得灰头土脸,狼狈而归。
既然如此,既然血缘关系比不上孙绍(古时帝王传位以父子相传为最常见),血缘关系相同而与长兄的情谊又比不上老三、老四,既然孙策素来看重横行天下的武力,那么,为什么孙权能在坐领东吴上胜出呢?
孙策和孙权是兄弟关系,孙策是孙权的哥哥,孙策和大乔是夫妻关系。当孙策准备发兵北上之时,在丹徒狩猎时为许贡门客所伤,不久后身亡。孙策是破虏将军孙坚长子、吴大帝孙权长兄。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
我以为,起决定作用的是孙权的长相与当时风行的品目。这样说,现代人难以理解,斥为迷信,讥为荒诞,但古人确实是迷信的,更何况品目是汉末的时尚,朝野都趋之若鹜。《后汉书·党锢传》云:
一、关系:孙策和孙权是兄弟,都是孙坚之子。二、简介:1、孙策(175年—200年),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长子,孙权长兄。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三国时期孙吴的奠基者之一。《三国演。
逮桓灵之间,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婞直之风,于斯行矣。
人情险于山川,以其动静可识,而沉阻难征。故深厚之性,诡于情貌;“则哲”之见,惟帝所难。
意思是说,了解人极难,虽然他在做什么可以看见,可他想什么则难以知道。尤其是那些城府深沉的人,所想的与所做的往往不一致。所以,若要说有知人之明,连英明善察的尧皇帝也难做到。有趣的是,这一门连帝尧都感到困惑的学问,到东汉末年及魏晋六朝,却大行其道,郭泰与许邵就是此中的顶尖高手。《后汉书》说郭泰死后,有数以万计的人来吊丧,“自弘农函谷关以西,河内汤阴以北,两千里负笈荷担弥路,柴车苇装塞途!”许邵当时就有“月旦评”的盛名,评曹操的十一个字“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不仅概括了曹操的一生,而且几乎成了历史的定论,是许邵流传千古的绝唱。
话题再回到孙权。当时的典籍记载,孙权出生后的长相是“方颐大口,目有精光”,孙坚觉得奇异,以为有贵相。后来,汉献帝为表彰孙策对朝廷进贡方物,派遣特使刘琬到江东给孙策加锡命。所谓加锡,亦即授予九锡(九种特权。古时天子赐予臣下的最高规格的赏赐)当中的一种或几种。这当然是皆大欢喜的美差。而特使刘琬恰恰以相面知名,从东吴回来后他曾对人说:“吾观孙氏兄弟虽各才秀明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尔试识之。”成年后孙权更呈两大异相:紫髯,长上短下。所谓紫髯,即紫红色的胡须。所谓长上短下,应指其上身长于腿脚。《三国志·先主传》注引《山阳公载记》说,赤壁之战后,刘备到京口找孙权商借荆州,回到住处后,对左右说:“孙车骑长上短下,其难为下,吾不可以再见之。”于是昼夜兼程离开东吴。刘备对孙权“长上短下”的解释是“其难为下”,这位“汉帝玄孙一脉流”的当世英雄由此对孙权产生了敬畏和惶恐,以至避让。又《献帝春秋》记载,建安十九年,孙权征合肥时被张辽所困,后逃脱。“张辽问吴降人:‘向有紫髯将军,长上短下,便马善射,是谁?’降人答曰:‘是孙会稽。’”可见紫髯和长上短下是孙权异于常人的两个特征。至于《三国演义》所谓“紫髯碧眼”,其二十九回所谓“小霸王怒斩于吉,碧眼儿坐领江东”,恐怕是罗贯中的时代西方、中亚的洋人往来中原,而一般人目之所见,对孙权由紫髯联想到碧眼所致。我遍查魏晋六朝的正史和野籍,是找不到“碧眼”的记载的。孙权的异相就是两点:紫髯,长上短下。
既然孙权生有异相,孙策又有明确指示,孙权在权位争夺中胜出也就顺理成章了。罗贯中概括为“坐领江东”是极见文字功力的。
于是,在母亲吴太夫人的坚强支持下,在以张昭、周瑜为首的文臣武将的尽力辅佐下,孙权定军心,讨不臣,平山越,杀黄祖,巩固并扩大了父兄的基业。《三国志·吴志·孙权传》注引《吴书》及《通鉴》卷七十一云,魏文帝黄初二年,赵咨建议孙权“宜改年号,正服色,以应天顺民”,于是当年十一月就吴王位。后七年至魏明帝太和三年夏即皇帝位。孙策临终对孙权“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的评价终于得到体现。约六十年后,吴人陆机在《辩亡论》中描述了这种辉煌:
总之,孙权十九岁承接父兄基业,执掌政权五十二年,是三国历史人物中主政时间最长的一位。他经营江东,开疆拓土,招贤纳士,建国图霸,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入主江南的第一位皇帝。更彪炳历史的是东吴拥有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航海术,船队往来北至辽东,南及台湾和交趾(今越南北部),并远航天竺(今印度)、波斯(今伊朗),甚至大秦(罗马)。正如清人王友亮《吴大帝陵》诗云:
金汤半壁起雄图,毕竟孙郎与众殊。
继业父兄仍手创,资材文武悉心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