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名著《三国演义》的人们,大都对周瑜这个话题人物褒贬不一。尽管他雄姿英发,年少有为,但依然免不了文人相轻现象。他心胸狭隘,因此才落得吐血而亡的下场。
然而,《三国演义》并不是史记,只是罗贯中根据《三国志》改编的一部小说,其中夹杂着作者严重亲汉的思想。什么“既生瑜,何生亮”的瑜亮情结,或者是心胸狭隘的狡诈小人,其实这些负面评价都有悖于正史。
那么正史上的周瑜是什么样的呢?
一、雄姿英发,才思敏捷
《江表传》:年少有美才。
周瑜,字公瑾。他身材高大,相貌俊美,志向远大。从魏晋开始流行的审美之风,周瑜的相貌自然符合中国人审美观。当代社会,注重颜值,仅从外表看,周瑜受人喜爱并不稀奇。
周瑜不仅长得美,还有才。明明可以靠颜值,却偏偏才华横溢,这样的他更是不可多求。
当时有“曲误周郎”的美谈,据《三国志》记载,周瑜年少熟通音律即使在盛宴中酒酣之后,演奏助兴的伶人只要出现一点差错,他都能察觉到并回头看那个出错者。因此很多貌美的女艺人,时常故意弹错曲子,只为博他一眼相顾。
魏晋之后,“曲有误,周郎顾”常作为典故被众多文人引用,大历才子李端有《听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气死周瑜去世的原因,不过是因为病重,本身征战之路就十分辛苦,根本就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就这样,周瑜英年早逝,令人十分惋惜,就这样,一名才子离开了!周瑜更是深入人心,毕竟是一个好男儿,没事却总是被气到狂吐血!这。
这首诗就是化用典故,把女子故意弹错曲子,欲得周郎相顾的情景。为什么这些女子都争相博他一眼呢?还不是他长得帅气,又有才华,周瑜肚子疼吐血,而且地位还高!,
二、文韬武略,忠君爱民
周瑜作为东吴的大都督,曾联合刘备在赤壁之战上火烧魏军,使曹操败北而逃,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之一。在这之前还辅佐孙策平定江东,后来又在南郡打败曹仁。由此可见,周瑜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以至于宋徽宗时,追尊他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更值得称赞的是,周瑜不仅军事才能突出,就是政治才能也十分卓越。孙策在世时常说:
“公瑾英隽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
此后十年,他一直忠于孙权,竭尽全力为吴国开疆拓土,履行了一位忠臣应尽的职责,直至36岁英年早逝。孙权常说,“孤非周公瑾,不帝矣”,更称赞他有“王佐之资”。
要说周瑜的谋略,不要说当时的众多武将,就是一些知名的文臣谋士都望尘莫及。赤壁之战后,他力主进攻益州,可惜天妒英才,他还未开始就病倒了。假如他没有英年早逝,那益州很可能就不会被刘备所占,历史上是否会形成三国鼎立之势也就很难说了。不过,历史向来没有“假如”。
周瑜的死根据正史资料记载是病死的,并不是被气死的。事实上,周瑜被气死的这个说法有些不准确,但他的死确实与诸葛亮对周瑜的愤怒有关。当时,周瑜是孙武政权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周瑜是东吴的总督。当时,孙武政权在江东。
这样一个文武双全的东吴第一儒将风采,连宋代大文豪苏轼都对他艳羡不已,怎能不让我们这些后世为之景仰呢。
瑜猛然想起一事在心,大叫一声,往后便倒,口吐鲜血。周瑜想起的事是:用火攻,必借风力。现在是隆冬之际,只有西风北风,哪有东风南风呢?曹操居于西北之上,吴兵皆在南岸,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
三、雅量高致,品行高洁
《三国演义》里,把周瑜塑造成一个气量狭隘的小人,一直误导了后世。
此时周瑜已定好火攻曹军之策,就必须借助风势,然而,这时刮疼他脸的风,向风正好与他所需风的风向不符,心中大惊,因而吐血昏厥。
“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后来,我们就常用“饮醇自醉”来比喻与宽厚人交,不觉心醉,令人敬服。
“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
就是刘备也对周瑜给予了很高的赞赏,曾说:
“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当然周瑜品行高洁,也与他自幼出身名门,从小深受为人处世等方面的教育有关,在其进入社会以后,更是凭借良好的教养倍受各方称赞。
三国中周瑜吐血了是因为周瑜的计策被诸葛亮一一化解,诸葛亮三气周瑜,致使周瑜吐血而亡。周瑜劝诱诸葛亮投吴不成,下定决心必除之而后快。正巧刘备甘夫人去世,周瑜向孙权提出假意要把孙权之妹许配刘备,实则引诱刘备来东吴的。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尽管有些人深受《三国演义》蒙蔽,对周瑜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印象,但依然不减人们喜爱他的儒将之风,君子之才,臣子之心。
随着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名垂千古,周瑜身上的光辉越来越耀眼,更为后世所留念。我相信,周瑜的英雄形象会历久而弥新,永远充满着激励后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