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最大规模的战役,这场战争打了三年之久,其实无论换成谁,都不可能战胜秦军。消耗战不单单是两个国家军事实力的较量,廉颇几之战打败多少秦军,更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我们可以分析下秦赵两国综合国力的比拼。
长平之战
第一、粮草
秦国当时虽然打得苦,可赵国更苦,赵王最后都恳求齐国借粮了。当时赵括无粮,白起断其粮道是一个方面,但更为重要的是赵国当时的储备粮根本就不够用,一方面要供应长平之战中的赵军,另一方面还要供应北面李牧的十万大军,而且由于长期的征兵,已经到了十五岁,造成三年土地荒凉,且赵国土地本就贫瘠,在这种只出不进的恶性循环中,其储备粮还能坚持多久?
因此,廉颇要打败秦军,可能性是存在,至少需要以下几个条件:其一,坚持坚壁清野的持久战略,拖垮秦军;其二,赵国情报部门要加强,以获得更多的秦国内部资料;其三,赵国应积极寻找外部援助,只要魏国、楚国有参战的愿意,秦国。
秦北有胡宛之利,南有巴蜀之饶,东控潼关之险,奖励耕战,故战争经济十分雄厚,各种战略物资的储备非常充足。且水利发达,常以水道运送军需。
第二、人口
秦国人口已然达到了500万,投入长平之战兵力达60万,赵国总人口300万,投入长平之战兵力45万。
长平之战
我认为如果廉颇守的话,赵国应该会被秦国耗死。赵国战胜秦国唯一的希望就是其他国家的援军。秦国在前262年攻韩国上党,上党降赵,赵国名义接手但并没有与秦军直接决战,随后秦国又用了两年基本吞并上党,兵锋直指赵国本土,。
在古代战争中这两样最重要的因素,赵国均不占优势,所以两国综合国力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下面再说如果真的坚持廉颇能否战争,我们从廉颇上任后的战绩来看一看:
当时带领着秦军参加战役的人是“屡战屡胜”的白起,率领赵军出征的自然就是赵括了,其次也有廉颇的参与,赵国本就与秦很难相抗衡,可战术如果对了,也不是没有拿下“胜利”的可能,秦国的实力自然。
此后,廉颇在经历了数次战败后,于是命令赵军沿百里石长城一线构筑防御工事,坚守不出,疲惫秦军。双方开始陷入对峙当中。廉颇认为秦军粮草供给困难,日久必退,却不想秦国通过疏通渠道,可直接从水路运粮,比赵国反而更快、更畅通。倒是赵国由于准备不足,开战不久就粮草匮乏,加上农事在即,一味僵持将会导致赵国陷入无粮可食的局面。
在长平之战之初,廉颇败给秦国后选择退守,想要凭借长时间的防御,消耗秦军的补给线来迫使秦军退军。赵王则因为廉颇连败和廉颇的防守策略认为廉颇怯战,又听信谣言中了反间计便中途换将,也使得赵国因此受到重创,被斩四十余。
所以,即使不换廉颇,也并不能获胜,只是一味的坚守,最终也会因为粮草短缺不战自败。赵括只是顺应了赵王的意思,跟秦军大决战。
毕竟这时候的秦国已经经历了商鞅变法,秦军是一支虎狼之师。但总体来说廉颇能稳守这么久就已经是大才。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优势,长平之战战败不是廉颇之过,他能稳守前方已经体现了一个大将之风。名。
赵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