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回答问题:若孙策未亡,江东的命运会改变吗?答案是:肯定会。孙策领导的东吴和孙权领导的东吴,完全是气质不同的两个集团。因为就是在孙策和孙权进行交接的那一刻,东吴政权确立了其割据属性。
孙策死的时候,只有二十六岁(虚岁)。之前几年间,孙策征战江东,几乎是百战百胜,无一败绩,几年之间便将江东之地尽数纳入麾下。同时,他还上书朝廷,遣使纳贡。后来,曹操以汉廷的名义任命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
一切都很好,可就在这样的时候,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四月,孙策在出城打猎时,被仇家门客伏击,终至于不治。
临终之前,孙策将自己的的印信授予了弟弟——时年十九岁的孙权,然后又向孙权说了一番话。这番话,可以算是这个军事集团的创业者,孙策比孙权强太多,对于后来守成者的政治遗嘱。,
“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孙策对孙权说:率领江东兵士,在两军阵前临机决断,与天下英雄争衡,这种能力你不如我;而至于举贤任能,各尽其能保守江东,我不如你。
这段话,其实有两层意思:
两人的侧重点不同,如果孙权去征战江东,会成为刘繇,刘勋,严白虎,王朗的经验包。孙权会守成,还忍辱负重,一个东吴之主,却做了大魏吴王,后来还做了皇帝,孙策只是一个长沙恒王。“昭每得北方士大夫书疏,专归美于昭。
首 先 ,孙策在临终前最后一次发挥他超强的识人能力,准确地把握住了两人在能力上的差别。
然 后 ,根据两人能力的差别,孙策为孙权制定了江东军事集团日后的执政路线:保守江东。
孙策为什么要跟孙权做这种遗嘱呢?
既是无奈,又是现实。
既然如此,那就要退而求其次了。什么是“其次”呢?那就是解决现实面临的问题:保守江东,着力消化之前的战争成果。
江东孙氏三代,论作为君主的综合能力,孙权最强。论作为将军的军事能力,孙坚强于孙策。《三国演义》小说的“青梅煮酒论英雄”一节,曹操轻视孙策,认为其“因父成名”,绝非能与自己相提并论的英雄,即使在真实历史,也是。
孙策十九岁起兵,到二十六岁去世,不足七年之间便占据了江东。但他的统治,却始终有一个致命缺陷:合法性不足。
此外,另一个难题在于,江东的开发程度不深。当时,官府的统治只能到达为数不多的几个人口聚集区域,尚有大量未开发的地带依然被山越人所占据。这些人不归王化,不纳编户,动辄作乱,一直是孙氏集团头疼的问题。
这些问题,孙策在世时均已存在。只是孙策军事实力强悍,能通过对内对外战争,压制住这些矛盾。可等到他一死,后继者们没有他的能力,这些问题终究会逐一爆发。
所以,孙策选择了孙权,而且给他指明了接下来江东的核心政策:消除内部矛盾。
孙策,孙权各有千秋,孙策论统兵,武功均属上乘,并在周瑜,程普等武将的帮助下,打出江东六郡八十一州的良好局面。而孙权在政治,治理,用人方面要高出其兄孙策一筹。
而作为守成者,孙权也忠实地践行了集团开创者的临终嘱托,并最终得以称帝。
从表面上看,东吴肇始于孙策,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核心地带都是孙策打下来的。但是,东吴能真正以鼎立之态称雄于三国,大部分的任务却是在孙权时期完成的。若没有孙权的深耕,孙氏集团对江东的统治,更像是一种军事殖民;直到经过了孙权前后几十年的努力,吴国才最终能在江东立足,生根发芽。甚至于,在三国之中,最后一个灭亡。
不顾两家联盟,谋取荆州,杀害关羽,导致后来的两国交兵,损伤严重,使得最大的敌人曹魏作壁上观。 我不觉得孙权比孙策强,最起码从大局分析上他比不上孙策,如果当时刘备联合曹魏瓜分东吴,他能保江东?笑话。
从孙策到孙权的权力继承及政策转化来看,这次权力交接是成功的。
孙策是个人魅力强,不懂得阴谋权术,全靠人格魅力折服你,孙权就不行了 。孙权自己军事能力也奇差无比,孙十万就是其代名词,张辽托孙权的福真是步步高升,后世还被奉为名将,攻魏不成反攻蜀,虽然关羽在对付吴国也没一个。
可它完美吗?并不见得。
从孙策到孙权,东吴丧失了进取之心。
这种丧失既是主动,又是被动。说主动,是因为孙权作为领导人,在军事能力方面天生欠缺;而说被动,是因为政策转向以后,整体战略自然会向内收缩。
因此尽管赢了赤壁之战,东吴最终也没有一统天下的决心和勇气。在孙策和孙权进行交接的那一刻,东吴政权的割据属性,就已经被固定。
从这里,我们也就能够看得到指定接班人的问题所在了,那就是视野窄化。
上一代领导人固然能找得到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下一代,但是,却很少能找得到可以全面超越自己的接班人。
不是吗?你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代目,你真的能找得到一个眼界比自己高、能力比自己大、还愿意在自己离职以后,忠实施行自己政策的二代目吗?
所以一代代的指定,到最后,基本上都变成了一代更比一代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