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与庞涓
《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的这段话意在告诉人们,面对上天设下的阻碍与考验不要灰心丧气。
而这种考验正是为了使你成长变得更优秀,让你遭受比常人更多的苦难,其目的是为了磨炼你的心志与能力。
历史长河中,接受这种考验的人不计其数,而孙膑就是其中一员。
相爱相杀
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丽黥之,。
史记曰:“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於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简单的几句话说出了一对师兄弟之间的相爱相杀。
相传孙膑与庞涓均为奇人鬼谷子门下,学艺期间两人情谊甚厚,并结拜为兄弟,孙膑年长,庞涓为弟。
然而山中无日月,热衷于权力财富的庞涓耐不住深山中学习的艰苦日子,决心下山。
临走前还对孙膑说,倘若我功成名就,必定迎接兄弟你与我共建功业。
庞涓下山后一路顺利,其才能很受魏王赏识一举飞黄腾达。
此时的孙膑由于刻苦勤勉,被鬼谷子授予了秘不传人的孙武子兵法。
听说了此事的庞涓,一直自视甚高,心中多有不平,又加之孙膑出世之后名声大噪,庞涓心里对孙膑的嫉妒日益膨胀。
庞涓又演上一出兄弟情深,拜托魏王别杀孙膑,挖去膝盖骨就好。
可怜的孙膑被蒙在鼓里还以为是庞涓救了他一命,脸上还被黑墨刺下私通敌国四字。
忍辱苟活
而足智多谋的孙膑并未被师兄弟情谊所蒙蔽,也明白了自己是被庞涓陷害的,同门的情谊也至此终结。
老天不负苦心人,这时出使魏国的齐国使臣,被孙膑的才华所折服,而孙膑的军事才华并未被残疾的外表所遮蔽。
出使魏国的齐国使臣将他秘密带回齐国,并推荐给了齐国大将田忌。
田忌十分欣赏孙膑之才,将他纳为自己的门客。
随着田姓氏族的兴起,孙膑也当上齐国的军师,他韬光隐晦,隐忍着等待报仇的时机。
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
这个时候,正值齐、魏争霸,交战不断的年代。
而回到齐国的孙膑也是厚积薄发,在以下战役中一战成名,报仇雪恨。
桂陵之战
桂陵之战,是战国时期齐国攻击魏国以援救赵国(即围魏救赵)的战役。
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
作者着重写了孙武"吴宫教战",孙膑以兵法"围魏救赵"、马陵道与庞涓智斗,以及吴起在魏、楚两国一展军事才能,使之富国强兵的事迹。全篇以兵法起,以兵法结,中间以兵法作骨贯穿始末。 【原文】 孙子传 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
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
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赵,国内空虚,遂引兵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
果然诱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又在桂陵(今河南长垣)伏袭,大败魏军,一举擒获庞涓。
最终魏惠王与赵成侯在漳河边结盟,撤出赵国首都邯郸,庞涓被齐国放回魏国。
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发生于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齐威王以田盼为主将,田婴,田忌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率军直趋魏都大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
又在孙膑的提议下用“减灶示弱”的方法,将魏军10万人杀得溃不成军,并俘虏了魏太子申,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
庞涓自知败局已定,于是拔剑自刎,临死前说道:“遂成竖子之名!”
自此一对师兄弟的相爱相杀也画上了句号。
陕西终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