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祢衡击鼓骂曹一节中,曹操夸赞手下的文臣武将,其中最高的评价莫过于对夏侯惇和曹仁的评价—“夏侯惇天下奇才,曹子孝世间福将”。那么,王者夏侯惇说的话,此二人真的如曹操所言,一个是天下奇才,一个是世间福将吗?
既然此语出于演义,就先从演义中看二人的表现。
在演义中,夏侯惇是第一批投靠到曹操麾下的武将,属于曹魏集团的创业元老。
阵上曹性看见,暗地拈弓搭箭,觑得亲切,一箭射去,正中夏侯惇左目。惇大叫一声,急用手拔箭,不想连眼珠拨出,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弃也!”遂纳于口内啖之,仍复挺枪纵马,直取曹性。性不及提防,早被一枪搠透面门,死于马下。
即便一目受损,夏侯惇的实力依然不容小觑,关羽挂印封金辞别曹操后过关斩将,夏侯惇一路追赶,和关羽大战十余回合,结合关羽单挑记录,如果三五合之内不能“速斩”敌将,基本会陷入持久战,若不是张辽劝阻叫停,恐怕没有百回合是分不出胜负的。
除了个人勇武方面,夏侯惇还经常独自领军,多次率领许褚、李典、于禁等人作为大军先锋,虽然有过博望坡的轻敌冒进、狼狈败退,但还是属于曹操极为倚重的宗族将领之一。
夏侯惇说了两种,一种是 敌羞,吾去脱他衣。 另一种就是一句日语,前面那句话也就是日语的空耳
另一个被曹操倚重的宗族将领是曹仁,但演义中曹仁的表现实在是糟糕至极。先是徐庶出山,破了曹仁的八门金锁阵;诸葛亮出山后在新野火烧水淹,给曹仁来了个冰火两重天;而后丢南郡、被关羽围樊城……这一系列战绩看下来还不如兄弟曹洪两次救主显得亮眼,简直堪称“经验提取机”,成了别人刷战绩的背景板。
说完演义,再来看看正史。
《三国志》中,夏侯氏和曹氏宗族将领同为一传,传记第一篇便是夏侯惇。
正史中关于夏侯惇领兵征伐的笔墨并不多,反而在其他方面的事迹要多于其为将方面记录。
夏侯惇担任陈留、济阴太守时,正值大旱,蝗灾四起,夏侯惇就截断太寿河蓄水,自己亲自挑土,带领将士们筑堤,并向百姓提倡种植水稻,百姓都从中受益。
同时,曹操很重视夏侯惇,重视到什么程度呢?经常让夏侯惇和他一起乘车,而且还能随意出入曹操的内室,这样的待遇,当时没有哪位将领比得上,包括曹仁。
而且,夏侯惇虽然身在军中,身居显贵,却能亲自迎接老师学习。自身清正廉洁,有多余的财产就分发给众人,从不依靠权势贪污受贿,也没有置办产业,这是很难能可贵的。
王者荣耀夏侯惇台词如下:独眼是男人的浪漫。死在我的刀下是你的荣幸。没错,我就是呼唤胜利的男神。
《魏书》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当时所有的将领都是担任的魏国官职,只有夏侯惇依然是汉朝官职,在夏侯惇的强烈要求下,曹操才授予其魏国官职。由此可见,夏侯惇对曹操是忠心无比,这应该也是夏侯惇作为宗族宿将,然统军才能不及五子却依然备受曹操信任的主要原因吧。
魏书曰:时诸将皆受魏官号,惇独汉官,乃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太祖曰:&34;惇固请,乃拜为前将军。
下面,再说说正史中的曹仁。
《三国演义》中关羽于万军之中刺杀颜良,斩首而还,曹操感叹:“将军真天人也”。
这句话是演义全书中对于武将评价最高的一句话,这句话并不是罗贯中凭空捏造的,《三国志》中却有此语,只不过并不是曹操称赞关羽的话,而是长史陈矫称赞曹仁的话。
曹仁留屯江陵时,东吴周瑜领兵数万犯境,曹仁部将牛金率敢死队三百人迎战吴军前锋,因寡不敌众,被吴军所围。
曹仁见状,披甲上马,带领数十骑突入重围,救出牛金;突围后发现还有魏军被围,又回马冲杀,吴军被曹仁胆气所摄,退兵而还。长史陈矫目睹曹仁冲阵的全过程,对曹仁的勇猛所折服,不禁感叹:“将军真天人也!”
(曹)仁不应,遂被甲上马,将其麾下壮士数十骑出城。去贼百馀步,迫沟,(陈)矫等以为仁当住沟上,为(牛)金形势也,(曹)仁径渡沟直前,冲入贼围,(牛)金等乃得解。馀众未尽出,(曹)仁复直还突之,拔出(牛)金兵,亡其数人,贼众乃退。(陈)矫等初见仁出,皆惧,及见(曹)仁还,乃叹曰:&34;三军服其勇。
夏侯渊没有被射中过眼睛,谢谢!被射中的是夏侯惇,当时是这样的:却说夏侯惇引军前进,正与高顺军相遇,便挺枪出马搦战。高顺迎敌。两马相 交,战有四五十合,高顺抵敌不住,败下阵来。惇纵马追赶,顺绕阵而走。惇。
每读至此段,总不禁想起演义中汉水赵云救黄忠的情节。
傅子曰:“曹大司马之勇,贲、育弗加也”,孟贲和夏育是战国时的勇士,都能力拔牛尾,举千钧重鼎。可见曹仁之勇,的确冠于三军。
夏侯惇引军前进,与高顺军相遇,便挺枪出马搦战。高顺迎敌。两马相交,战有四五十合,高顺抵敌不住,败下阵来。夏侯惇纵马追赶,高顺徘徊。夏侯惇不放弃,追击高顺。阵上曹性看见,暗地拈弓搭箭,看准了,一箭射去,正。
有别于演义历史上的曹仁是曹操的左膀右臂,或领偏师,或为前锋,均能出色的完成任务。故而曹操爱惜曹仁的勇略,不舍得让他做一方郡守,而是以议郎的身份督统骑兵。
《三国志·曹仁传》记载,曹仁年少的时候好弓马游猎,不注意自身品行,等到担任将领后,却能严守律法,还经常将法令条文放在身边,按照律令行事。
曹操之子曹彰率军向北征乌丸时,曹丕给他写信说:“作为将领要奉公守法,就像征南将军(曹仁时任征南将军)一样!”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这是吴国大将太史慈遗言。
仁少时不脩行检,及长为将,严整奉法令,常置科於左右,案以从事。鄢陵侯(曹)彰北征乌丸,文帝(曹丕)在东宫,为书戒(曹)彰曰:“为将奉法,不当如征南邪!”
如此看来,历史上的曹仁和演义形象可谓是天差地别,要我说演义中被黑的最惨的武将不是曹真、魏延,而是曹仁。
结语:虽然正史中二人的形象都不太符合那句“夏侯惇天下奇才,曹子孝世间福将”的评价,但从史书记载中可以看出夏侯惇是备受曹操重视、亲政爱民、品行端正的将领;曹仁无论从个人勇武方面还是领军作战方面,都是无可争议的一代名将。我认为,二人贵为开国元勋,宗室重臣,身份显赫,却能以身作则,为将有方,可堪称诸将楷模。
我个人觉得说夏侯惇这辈子打仗没赢过,升官没停过这句话并不是真的。因为夏侯惇曾经率领众军打过叛军,而且镇守曹操的大后方为曹操在攻打河北时解决了核心问题,所以说夏侯惇打仗没赢过这句话是不准确的,不过夏侯惇这辈子。
大家如何看待夏侯惇和曹仁呢?欢迎在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