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神演义》中,著名的十二仙首指的是阐教玉虛宫元始天尊座下的的十二位弟子。
昊天上帝因看中了玉虛宫十二仙首的法力修为、处事能力,所以才动了让玉虛十二仙首上天称臣的意图。
玉虛十二仙都有:广成子、赤精子、太乙真人、玉鼎真人、惧留孙、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慈航道人、清虚道德真君、道行天尊、灵宝大法师、黄龙真人。在《封神演义》中,十二仙皆有千年道行,但比起燃灯道人、陆压道人、截教四大弟子、随侍七仙的修为等有很大的差距。
由于修为和道行相差不多,所以在法宝至上的封神世界,他们之间的实力强弱很大程度取决于法宝以及对法宝的运用。
阐教元始天尊精挑细选、辛辛苦苦的培养出了十二仙首这些顶尖人才 , 一朝被昊天上帝给看中了,还想要将十二仙首集体挖走 ,为天庭所用。
昊天上帝看中玉虛十二仙首,为何又会答应封神而不再要十二金仙了呢?分析如下:
昊天上帝并不是真想要十二仙首,而是用十二仙首作为一种试探元始的方法,人、阐、截三教的教主是师兄弟,昊天不能全都得罪,只能采用试探的方法一个一个来。
通天教主执掌的截教势力庞大,人数众多,素有万仙来朝的美誉,截教在三界中的地位一直是如日中天,实力远超过昊天上帝执掌的天庭。昊天上帝绝对不敢冒然去通天教主面前试探,又不敢正面对抗截教,因为天庭人数不多,势力远不如截教。而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又是师兄弟,最起码表面关系很好,那就更没办法找截教的麻烦了。
相对来说太乙真人和惧留孙实力是比较强的。比如太乙真人大破十绝阵的化血阵的时候斩杀孙天君,在乾元山杀石矶娘娘。惧留孙曾用指地成钢的绝技杀死地行高手张奎。太乙真人和惧留孙固然很强但是在玉鼎真人面前其法力就显得。
所以,从一开始昊天上帝的目的就不是真的要十二仙首上天称臣,而是拿让十二仙首称臣的名义来胁迫元始天尊和他站到同一阵线,然后合伙来给通天教主挖坑。
纵然是后来的封神大战,昊天上帝的目的也不是给天庭招收什么打工仔,而是要把通天教主执掌的截教这个最大的威胁给除掉。
而元始天尊也早就眼红自己这个师弟的势力,这一次借助昊天要十二仙首称臣的名义,和大师兄老子暗通款曲,在师父鸿钧道人的允诺下,老子、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才答应三教共同参与封神,让门下弟子各凭机缘,下山参与封神大战。
十二金仙实力排名:玉鼎真人,清虚道德真君,惧留孙,太乙真人,慈航道人,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广成子,赤精子,道行天尊,灵宝大法师,黄龙真人。玉鼎真人是原始天尊的第十个徒弟,徒弟杨戬。其师必有其徒,从杨戬的能。
所以,对于昊天来说 , 让玉虛十二仙首称臣只是一种策略,假如元始天尊真的肯舍弃,那他也可以收下,反正也没什么损失,而元始天尊给出的策略更好,三教协商封神,一下把三教都给框进去了。
当然,也不排除昊天上帝真心实意的想招收十二仙首到天庭效力。
玉鼎真人的道场在玉泉山金霞洞,法宝有斩仙剑,陷仙剑,他之所以能排名第三,那完全在于他教出了一个可跟12金仙媲美的徒弟,也就是二郎神杨戬!十二金仙中最广为人知的还属太乙真人,因为他不仅法术通天,还教出了一个人人。
纵然十二仙首到天庭效力 , 可是他们依旧心向旧主,如果不真心为天庭效力,一切岂不是枉然。
封神榜虽然是招收死后的人,但他们死后没了肉身,实力受损,会有封神榜、打神鞭的辖制,他们自然是不敢不听话。
还有十二仙首虽然法力修为高深,但封神榜的人数众多,以数量来代替质量昊天上帝也不吃亏。
而元始天尊也恰好眼红通天教主的万仙来朝,于是就和昊天上帝一起谋划,便把截教拉入了封神大战之中。
那十二仙首有没有什么其他的寓意呢?
古代的“十二”并不是数字的具体意义,而是表示部分或程度的用法。因为古语当中,十二与九、十等一样,在特定的语境里并不是实指,而是有数量多或程度深之意。
昊天上帝仅让“十二仙首”称臣的意思就是:昊天上帝仅要鸿钧道人总负责,选拔一些特别有本事的神仙上天任职。
因此,“仙首十二”并不是指阐教的十二金仙,而是指很多特别厉害的神仙。昊天上帝只下达了一个任务,就是选拔一些有着特别能力的神仙上天任职。这一点特别重要:昊天上帝从来没有要求特定的神仙上任,也没有让阐教主导封神过程。
十二金仙排位第一的,该数玉鼎真人,第二当属赤精子,第三广成子,第四太乙真人,第五惧留孙,他们都有非常强烈的个人特色 。
因此,他制定了“根行”的标准,并要求人教老子、阐教元始天尊、截教通天教主三教共同签署封神榜。在商周大战中,按照“根行”的标准选拔三百六十五位八部正神,完成了这个任务。
可以看到,在这一过程中,没有昊天上帝让十二金仙称臣的事情发生。封神的起源也不是来自阐教,而是来自三教共同的努力。神仙虽然很厉害,但三教的主导和共同签署封神榜,才是封神历程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