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说,除了你们讲的这些原因之外,我还想补充一点,那就是我刘邦能聚人会用人,各式各样的能人异士都能为我刘邦所用,所以我刘邦才会在楚汉相争中笑到最后。为了佐证他刘邦会用人,刘邦抛出了一个汉初三杰的概念,被刘邦合称为汉三维杰的是张良、萧何和韩信。但其实,刘邦似乎遗漏了另一个极其重要的人,这个人谋不输张良,能不逊萧何,谋略、治国都是一等一的好手,这个人便是陈平。为什么陈平这么重要的一个人,没能在刘邦那里得到汉初三杰一样高的评价呢?
首先,我们要着重于分析一下刘邦提出“汉三维杰”的概念的背景。我前边提到了,刘邦之所以提出“汉三维杰”的概念,并不是因为刘邦要重重地褒奖张良、萧何、韩信三个,而是要以“汉三维杰”的概念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一背景很重要。
其次,刘邦抛出“汉三维杰”概念之时,既是随口说说,也有着深层次的考量。“汉三维杰”中的张良是谋臣的代表,在刘邦最为困顿的时候加入刘邦的队伍,并以太公兵法相授,于刘邦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为刘邦带来了难得的温暖。
“汉三维杰”中的萧何是文臣的代表,早在刘邦举事前的若干年,萧何便是刘邦的同僚兼好友,那时萧何的职级高,刘邦的职级低,萧何常常护着刘邦,举事之后,萧何全族几十人跟着刘邦一起上前线,这份深情厚谊,是刘邦一辈子都报答不完的。
“汉三维杰”中的韩信是军方的代表,在刘邦被立汉王郁郁寡欢的时候,韩信来到刘邦的身边,为刘邦指明了击败项羽的正确路途,并在后续的楚汉相争中为刘邦开辟了第二战场,实现了对项羽的战略包围。而陈平呢?陈平归汉之时,正是刘邦走出巴蜀汉中事业蒸蒸日上之时,如果说张良、萧何、韩信三人是雪中送炭,陈平归汉只能算是锦上添花让刘邦更加如虎添翼而已,故而,在情感上,刘邦就会觉得陈平没有张良、萧何、韩信三位重要。
再次,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分别代表了刘邦麾下三个不同阵营。张良是六国贵族的代表,于刘邦来说,六国贵族是很重要的一支力量,六国贵族的归心,会带着六国故民一道,支持刘邦。除张良外,韩王信等人也是六国贵族的杰出代表。
而陈平呢?陈平是丰沛集团的代表,于刘邦来说,丰沛集团是举事的火种,如果没有丰沛集团作为基本盘,刘邦就不可能滚雪球一样把队伍越滚越大。除丰沛集团外,刘邦手中还有张良、萧何、韩信等人,这些人在刘邦的心中都是一等一的好手,对于刘邦的千秋基业是没有多大撼动的。
所以,陈平虽然很重要,但是他在刘邦那里得到汉初三杰一样高的评价,还是略显不足。实际上,陈平在阴谋诡计方面是很出众的,但这一点对刘邦的千秋基业是没有多大撼动的。
最后,我们来谈谈张良、萧何、韩信三人的结局。张良、萧何、韩信三人,皆为人杰,可以为他们刘邦常用的谋士,但在刘邦心中,他们却始终无法与张良、萧何、韩信相比。张良虽然被刘邦称为“智圣”,但他更多的是在幕后出谋划策,而萧何则是刘邦的后勤总指挥,在刘邦最为困顿的时候,萧何常常护着刘邦,举事之后,萧何全族几十人跟着刘邦一起上前线,这份深情厚谊,是刘邦一辈子都报答不完的。
而韩信呢?韩信虽然勇猛果敢,但是因为刘邦的猜忌和防备,最终被吕后、萧何联合夺去了性命。韩信死后,功臣人人自危,当然也包括和韩信一样有“汉初三杰”之称的萧何与张良。刘邦曾说:“我打仗不如韩信,搞后勤不如萧何,运筹帷幄不如张良。”表面上看,这是对三人才能的夸奖。同时,这句话也是一种威胁,毕竟臣子怎能比主君强?
相比于萧何,被称为“智圣”的张良反应很快,他早早地遁入府中,不上朝也不结交宾客,整日修仙辟谷,从此不过问世事。萧何的智谋远逊于张良,不能一眼看出刘邦对他的试探,因此屡次险些中了刘邦的圈套。好在萧何的门客能人辈出,总能在关键时刻给他出主意。
避免刘邦打击,萧何自掏腰包为刘邦支付军费,还大肆侵占民田,玷辱自己的名声。然而就算萧何低调若此,仍不免受到刘邦的打击,还曾被刘邦关入监狱。出狱后,萧何在刘邦面前总是表现得战战兢兢,对于国士,更是不发一言。
就在萧何、张良战栗于刘邦的威压中时,另一位国家级天才却活得悠然自得,似乎丝毫不怕像韩信一样,被兔死狗烹,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大阴谋家——陈平。在智谋上,陈平完全可以和张良相比,因此史学家经常以“良、平”并称。
与张良的计谋相比,陈平更偏向于阴谋,主攻下三路。陈平一生六出奇谋,项羽、范增、韩信、冒顿单于这些大豪杰,都被陈平耍得团团转。更重要的是,陈平还曾两次救刘邦于危难,正所谓“功大莫过于救驾”。
综上所述,陈平虽然很重要,但是他在刘邦那里得到汉初三杰一样高的评价,还是略显不足。实际上,陈平在阴谋诡计方面是很出众的,但这一点对刘邦的千秋基业是没有多大撼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