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初的历史上,韩信是我们大家十分熟悉的一个人物,对他的故事也大概都能说出个一二三四来。在他身上,贴有许多历史时代的标签,从这些标签上我们足可以看出韩信一生的辉煌。虽然他的生命是如此短暂。
韩信是汉初著名的军事家,又是大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仅这两个标签,就足以让他的名字在史册中熠熠生辉。后又被人誉为兵家四圣之一,汉初三杰之一,中国军事思想&34;的代表人物,而且还被后人赋予了一种神仙特质,奉他为&34;、&34;。由此,我们又可以从中读出他一生的神奇。
这些闪光的标签,属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虽经斗转星移和沧桑变迁,却并没有在历史中淹没。两千多年以来,一直被人们崇敬而又崇拜着。
韩信生于公元前231年,死于前196年,活了36岁,不是32岁。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泗水郡淮阴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一说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汉初三杰”,“兵家四圣”,后人奉为“。
后来,人们又惊奇地发现,中国的成语语汇之中,与韩信直接或间接有关成语竟多达二十个以上。因而他的名字又被贴上了一个崭新的标签:&34;,或是&34;。
现在,无白书生把这些成语收集在一起,循着韩信生命的轨迹,再一次感受他不朽的传奇。
一饭千金
史书记载,韩信是淮阴人,今属江苏省淮安市。小的时候家里非常贫穷,据说品行也不好,当属于问题少年一类。正因如此,长大以后他就无法被推举做官,又不会摆个地摊什么的做点小生意用来谋生,所以经常挨饿,肚子饿的时候就到别人家里讨些饭吃。
韩信的父亲可能去世得较早,史书里只提到过他的母亲。母亲死的时候韩信穷得没法办理后事,只好选了一块高而干燥,周围又宽敞的无主地把母亲埋了。
母亲死了,韩信的生活更加没有了着落。但是他懂得有困难找政府,于是经常去下乡南昌亭长家里蹭饭。一天两天哪怕是三天还说得过去,可是时间一长,亭长的老婆就开始讨厌他了。一天早上韩信再去的时候竟没有给他留饭,韩信似乎已经开始有了自尊,从此再也不到亭长家里去了。
为了填饱肚子,韩信时常到城下河中钓鱼,但有时候运气并不是那么好,所以饿肚子也是经常有的事。有一个经常在河边漂洗丝棉絮的老婆婆,看到韩信这样可怜,就从家拿来饭给他吃,一连几十天都是这样,直到把全部的丝棉漂洗完。最后一天,韩信吃完了婆婆给他的饭,心里很是感激,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的报答你。
韩信死时只有38岁,但据民间传说,韩信应该有80年左右的阳寿。究竟韩信做了什么缺德事儿,导致了损了阳寿40年呢?据说韩信一生干了五件缺德的事情,每一件都给他折了八年的寿命。第一件叫水漂核桃,讲的是韩信小的时候。
老婆婆听了韩信的话很不高兴,生气地对韩信说,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的,你真是愧为一个男子汉,这样年轻却不能养活自己,我如何能指望你的报答?
后来,韩信投奔刘邦,为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老婆婆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韩信知道感恩,这是他人性的光点。
胯下之辱
韩信个子很高,长得虽然有些儒雅,但看上去十分威猛。老婆婆的话深深地刺激了他,他觉得自己应该去外面闯荡一番,于是佩上一把长剑,来到了淮阴城里。古代无论文武,都喜欢在腰间挎一把长剑,这似乎是一种风尚。就像现在每人手里都拿着一部手机一样。
城市的繁华让他大开了眼界,他第一次发现,外面的世界原来如此美好。可是外面的世界虽然精彩,也充满了太多了无奈。
淮阴城里有一个年轻的屠户,可能是猪肉吃得多了,长得身宽体胖,虎背熊腰,且有些蛮力。看到韩信自己一人漫无目的到处逛悠,一看就知道他是一个刚进城的乡下人,便想欺负他一下。
那个年轻屠户拦住韩信,上下打量了他几眼,说道:&34;韩信看他那种痞子样,不愿意理他,转身就要离去。
那家伙又一次把韩信拦住,讥笑地说:&34;
韩信也不说话,只用眼瞪了他一下。
这时周围已经聚拢了很多看热闹的人。那青年更来劲了,不依不饶,当着众人羞辱韩信:&34;说完把两腿叉开,摆出一副恶狗挡道的样子。
韩信面色冷峻,一手紧紧握着的拳头,一手就要伸向腰中的长剑。众人都屏住了呼吸,几个胆小的女人甚至捂住了眼睛。
民间传说中,因为做了坏事了被折阳寿的例子很多,比如说罗成,因为做了不忠不义之事,被折阳寿50年;比如说本文的主角韩信,就因为做了五件事,被折了阳寿40年。当然,这五件事,版本非常多,下面我就说几个个人认为有。
但是韩信并没有发作,面色也缓和了下来。他松开拳头,把前面的长襟一撩,伏下身去,韩信活了35岁留下34个成语,从那个家伙的胯下爬了过去。,
众人一阵唏嘘,一阵议论,都纷纷指责那个年轻屠户有些过分。
那家伙哪里会想到韩信会真的从他胯下爬过,在人们议论和指责下竟然不好意思起来。他赶忙把韩信扶起,嘴里一个劲地不停道歉,然后灰溜溜地走了。人们同情韩信之余,也纷纷说他是个胆小鬼。
后来韩信帮助刘邦成就帝王大业之后,被封为楚王,曾专门去淮阴找到当年羞辱他并让他在胯下爬过去的那个青年,任命他做了楚国的中尉。韩信身边的官员们对他的这种做法非常不解,而韩信却说:&34;
我们虽然都认得这个&34;字,但要真正做到又谈何容易。忍是悬在心头上的一把滴着血的刀,忍需要耐心,那是忍耐,忍需要承受,那就是忍受,这是一种处世和处事的境界。倘若一下子没有忍住,那就变成了&34;!
推陈出新
&34;并不是出自于韩信的故事,但是韩信却把它巧妙地运用在了粮库的管理工作之中。
这个成语来源于《梁溪漫志·张文潜粥记》引东坡帖:&34;这段话说的是养生的方法和道理。意思是,吴子野曾劝苏东坡饮食白粥,说这样能促进新陈代谢,而且还利膈养胃。
韩信最初是投奔了项梁,在项梁的部下做了一个无名小卒,后又归属于项羽做了郎中,却并没有得到项羽的信任和重用。于是逃楚投汉,却被任命一个小小的仓库管理员,且一直默默无闻。
这就是他的&34;的管理方法,这个方法使蜀中粮仓不再发生变质浪费的现象,这无疑是仓储管理史上的创举。
这个故事的真伪我无法判定,单就管理仓库而言,这个词应该改为&34;或&34;才对。
国士无双
不过《史记》中却并没有韩信做仓库管理员的记载,他投奔汉王以后,由于没有什么名声,只让他做了一个叫&34;的小官。连敖的具体职责,大概就是负责对外联系并接待宾客。韩信当然觉得自己是大材小用了。
但是官虽然小,却因为一次犯法事件差点儿让韩信丢了性命。什么原因呢?《史记》里只说是&34;,犯了什么法却没有交代。一同犯法的十三个人都被杀了,轮到要杀韩信的时候,韩信并不惧怕,而把头高高地昂着。这时他看到一个人,谁呢?原来是了滕公夏侯婴。
夏侯婴是跟着刘邦从老家沛县一起出来闹革命的,也是刘邦比较亲信的人之一。韩信一看,这可是来了大救星了。他高声喊道:&34;
韩信认得夏侯婴,但夏侯婴并不认识韩信。听到叫喊,他不觉向韩信这里看了过来,觉得此人相貌威武,气宇轩昂,说话也不同凡响,就把他放了,并和他进行了亲切的交谈,对韩信的言辞和见解大为欣赏。
夏侯婴把此事报告给了刘邦,好像看在夏侯婴的面子上吧,汉王刘邦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这也是一个极为低微的小官。汉王同样也没有重用他。
萧何通过夏侯婴见到了韩信,通过与他的交谈和观察,萧何认韩信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而且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奇才,于是多次向刘邦推荐韩信,刘邦总是草草地敷衍而过。
当时汉军的将领们发生了多起逃跑事件,韩信由于汉王的敷衍,觉得自己在这里也不会得到重用,于是不辞而别,也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走,心中十分着急,来不及向汉王报告,月下追韩信,竟至于汉王误以为连萧何也跑了。先是大怒,后又捶胸顿足,萧何,那可是他的左右手啊!是绝对不可以失去的。
过了两天,萧何费了好大的劲终于把韩信追回。汉王见萧何回来,心里倒是宽慰了许多,知道萧何只追回来一个并不知名的韩信之后,仍对着萧何斥骂:&34;
萧何说:&34;
汉王对萧何还是非常信任的,一般人不可能入得了他的法眼。于是在萧何的劝谏之下,刘邦最终选择了一个良辰吉日,亲自斋戒,拜韩信为大将军,并举行了隆重的拜将仪式。
这也是成语&34;的前一半吧。
&34;与&34;
两个或者是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聊天,往往都会聊到第三者或是第四者或是更多,所以刘邦在和韩信谈话时自然的也会聊到他的强大对手项羽,而这两个成语则韩信是对项羽的评价。
&34;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孟子在和齐宣王谈论外交策略和匹夫之勇与仁者之勇的问题时,齐宣王说自己有个毛病,就是&34;。孟子告诉他说:大王请不要喜欢小勇。因为&34;意思就是这是平常之人的小勇,只能对付一个人罢了。大王请把它(小勇)扩大开去!后来这个成语引申为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力之意。
而&34;却是从韩信口中说出的一个成语。
刘邦在萧何的劝谏下,重用韩信,设坛拜他为大将军。仪式结束后,刘邦把韩信邀到自己的军帐中,和韩信进行了一番谈话。
刘邦对韩信说:&34;
韩信先是表示谦让,接着便问刘邦说:&34;
这句话正击中了刘邦的内心深处,刘邦不得不承认说:&34;
韩信接着又问刘邦:&34;
刘邦自忖自己不如项羽,沉默了好一会儿才回答说:&34;
韩信向刘邦拜了两拜,说:&34;
刘邦点了点头。韩信接着说:&34;
韩信的这句话说的是项羽的短处,而实际上则对刘邦的夸耀,刘邦自然是很喜欢听的。所以在韩信滔滔不绝议论项羽的时候,他并没有插嘴,而是一直在认真地听韩信说话。
韩信接着说:&34;
接着韩信又把刘邦与项羽双方用兵的长处与短处,策略上的优势与不足进行了中肯的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计策。刘邦听后&34;于是采纳了韩信的计策,部署各路将领分别实施他的东进计划。
几乎可以这么说,没有韩信,刘邦很难打败项羽而成为大汉皇帝。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汉语里对这个成语的解释是: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这和声东击西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里的&34;也称褒斜道,是指在悬崖峭壁的险要地方凿孔支架,铺上木板而建成的通道,可以行军、运输粮草辎重,也可供马帮商旅通行。是我国古代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沿用时间最长的一条穿越秦岭的重要山间大道,全程249公里。它南起褒谷口(汉中市大钟寺附近),北至斜谷口(眉县斜峪关口),沿褒斜两条河流开凿,并贯穿褒斜两个河谷,因而得名。
而无论是明修还是暗修,都说明这个栈道曾经被毁。谁毁掉的?是刘邦。刘邦为什么要毁掉这个重要的栈道?当然有他的政治目的。
刘邦受项羽的排挤和压制,被封到一个小小的、偏僻的汉中为王。而当时被项羽派去辅佐韩王成的张良,深知刘邦胸怀大志,将来定能够统一天下,决定该竭尽全力帮助他。因此张良利用护送刘邦到汉中的机会,亲自观察了汉中的山川地形。而他最先去观察的地方,就是汉中城西的褒中。
张良和刘邦来到褒中,一同观察褒谷口的道路和地形。看过之后,张良建议刘邦将这条栈道烧毁,目的就是向项羽表明刘邦已经没有能力抵抗他的进攻,也不准备再打回关中和他争夺天下。这样就可以麻痹项羽,使他解除戒备。然后以汉中这块地方为基地,屯兵养马,广积粮草,养精蓄锐,从长计议,再图来日。
既然已经烧掉,为什么还要&34;呢?原来这是韩信的一个计谋。
韩信是被吕后与萧何联手,诱骗到长乐宫钟室内杀死的。一代名将被一个女人和一个文臣搞死,说起来也有些悲哀,但更具戏剧性的就是他与萧何之间的关系了,萧何是他的伯乐,就是因为他把韩信举荐给刘邦,从而荣享列土封疆的。
&34;只是一种假象,而&34;才是真正的军事目的。
刘邦退居汉中四个月之后,公元前206年八月,他决定打回关中。于是韩信派樊哙和周勃率领一万多人去修复被张良烧毁的褒斜栈道。这一万多人,看上去声势不小,却都是一些老弱病残,因此修筑进展极为缓慢。
这一消息很快传到据守在关中的雍王章邯那里,章邯听后哈哈大笑:&34;
就在章邯大笑之后不久,刘邦和韩信却统帅十万大军,悄悄地绕过褒水,然后兵分两路,日夜隐蔽行军,直向关中进发。当韩信的精锐部队神不知鬼不觉地到了陈仓(今陕西省宝鸡东),进入关中平原的时候,雍王章邯才大吃一惊,知道中了韩信声东击西之计。慌忙准备应战,却已经措手不及,章邯兵败于陈仓,而后一退再退。韩信会合刘邦的军队多路进攻,章邯节节败退。汉军占领咸阳,又与樊哙攻打甘肃一带的兵力配合,一举平定了雍、塞、翟三秦大地,为以后刘邦打败项羽开辟了新的根据地。
这次奇袭之战,《史记》和《汉书》中只有简单的记载:&34;却对&34;的计谋只字未提。
独当一面、背水一战、拔旗易帜、置之死地而后生
这四个成语扎堆出现于韩信攻打赵国前后,都与韩信的军事才能有关。
韩信应该能活到七十二岁。只因为他做了五件天理不容的事,一件事折寿八年,共折寿四十年,所以韩信只活到了32岁。下面一一道来:一、水漂核桃 在韩信小时候,有一次看见小朋友们拿着核桃,他就出了个馊主意。骗小朋友。
&34;可以说是韩信最为经典的也是后人无法复制的战役,作战的另一方则是赵国。而成语&34;和&34;则是韩信对战况的精准把握和对战术的巧妙运用,从而使他成为一位&34;的&34;和&34;。
赵国本是汉王的盟国,这两家怎么又打起来了呢?
韩信利用&34;的智谋,出奇致胜,为汉王平定了三秦之地后,又兵出函谷关,一举收服了魏王、河南王,大军震慑之下,韩王和殷王也相继投降。可是汉王在一次联合赵王、齐王攻打彭城的时候却吃了败仗,撤到下邑。所以有不少封王都叛离了汉王,其中就包括魏王和赵王。
刘邦对此非常恼火,对张良说:&34;张良说:&34;
于是刘邦命韩信首先用计平定了魏王,活捉了魏王豹,并把魏地改为河东郡,接着打垮并摧毁代国,之后汉王调集韩信的精锐部队,和张耳一起想要突破井陉口攻打赵国。
韩信和张耳率领数十万汉军,千里奔袭,进攻赵国。赵国统帅陈余统兵二十万迎战。陈余放弃对险要地形井陉口的防守,希望在开阔地歼灭韩信的部队。韩信挑选了两千名轻骑兵,每人拿一面红旗,在半夜里从一条隐蔽的小道上山埋伏起来,随时观察赵军的情况。并叮嘱他们,两军交战之后,只要看到赵军倾巢而出,你们就火速冲进赵军营垒,&34;,绝对不可以懈怠。
另外,韩信死时享年35岁,不是72岁。问题七:辛追夫人和韩信什么关系,韩信短命青春40年传说真的?谁说他能活72岁? 40分 她就是侯利苍的夫人辛追。公元前196年寒冬正月,大汉场国元勋淮阴侯韩信死于长乐钟室,年仅三十三。
然后他派人带领一万先头部队出了井陉口,&34;,就是背靠着陉水布兵列阵。这种自绝退路的战法是兵家大忌,所以赵军看见这种作死的阵法都讥笑不止。
天亮后,韩信故意在先头部队中竖起了大将的旗帜,并擂响战鼓向赵军进攻。赵军以为是汉军主力,又是背水而战,所以打开营垒攻击汉军。韩信和张耳佯装败阵,丢旗弃鼓逃入水边阵中,赵军不知是计,果然倾巢而出,投入了全部兵力,企图一举歼灭韩信部队。而韩信这支背水一战的队伍,知道无处可逃,都以死决战,所以赵军虽然众多,也一时不能取胜。
这时韩信预先埋伏的骑兵看到赵军倾巢而出,就飞速冲入赵军空空的营垒,将赵军旗帜换成汉军旗帜。赵国士兵见营垒里旗帜换了,以为赵王和主帅战败,顿时乱了阵脚,纷纷逃跑。韩信乘势追杀,前后夹击,击败了赵军,俘虏了大批人马,并最终在泜水边斩杀了成安君陈余,活捉了赵王歇。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背水一战。
战后有人问韩信,背水列阵乃兵家大忌,将军却让我们背水列阵,竟然取得了胜利,这是什么原因?
韩信笑着说,这种战法兵书上也是有的,只是你们没有看到。这就是兵法上所说的&34;。
韩信说的并没有错,《孙子·九地》中就有&34;之说,被韩信巧妙地运用而取得了&34;的胜利。后演绎为成语&34;。
解衣推食
汉高祖四年,韩信在与齐军的作战中斩杀了齐国大将龙且,俘虏了齐王田广,降服且平定了整个齐国。于是派人向汉王上书说:&34;
而这个时候,汉王刘邦被楚军紧紧地围困在荥阳,韩信的使者到了,汉王打开书信一看,勃然大怒,骂道:&34;
张良、陈平暗中踩汉王的脚,凑近汉王的耳朵说:&34;
楚军失去大将龙且后,项王害怕了,派盱眙人武涉前往齐国劝说韩信反汉归楚。武涉说:&34;
要知道,韩信最初是投奔了项王,却一直没有得到重用,而今来劝说他与汉王和项王三分而治天下,其中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于是韩信辞谢说:&34;
成语&34;是由韩信所说的&34;简化而来,用来形容对别人极为关怀。
可惜的是刘邦并没有听到韩信说的这番话,他若听到,或许也会感动得流泪吧。那么韩信后来也不会被疑且被杀了。
十面埋伏、四面楚歌
这两个成语分别说的是&34;中韩信对楚军所采取的攻心策略和军事部署。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刘邦、韩信、刘贾、彭越、英布等各路汉军约计四十万人与十万楚军于垓下展开决战。汉军以韩信率军居中,将军孔熙为左翼、陈贺为右翼,刘邦率部跟进,将军周勃断后。韩信挥军进攻失利,引兵后退,命左、右翼军继续攻击。楚军迎战不利,韩信再挥军反击。楚军大败,退入壁垒坚守,被汉军重重包围。这就是著名的&34;。
楚军屡战不胜,兵疲食尽。韩信命汉军士卒在深夜高唱楚歌,歌云:&34;,这就是所谓的&34;。楚军听到歌声思乡厌战,军心瓦解,韩信乘势进攻,楚军大败,十万军队被全歼,项羽逃至东城自刎而死。
垓下之战的具体战况,我在已发布的另一篇文章《项羽的最后一战,虞姬并没有自杀,他们还有一个儿子叫项隆》中写的较为详尽,这里就只作简单概述。
垓下之战之后,收夺了韩信的兵权,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定都下邳(江苏邳县东)。
功高震主、居常鞅鞅
先前武涉劝说韩信与汉王和楚王三分天下称王自立,韩信死不叛汉,没有答应。后来又有一个叫蒯通的人好来劝他,并以&34;言其&34;,汉王已经感到地位受到了威胁,不如&34;(《汉书·蒯通传》)。而韩信却以&34;婉言拒绝。意思是坐人家车子的,要与人家共患难;穿人家衣服的,要替人家的事担忧;靠人家养活的,要为人家的事拼命。
在韩信的意识里,感恩重于称王,背叛则意味着负恩。他回答蒯通的话非常朴实,却闪耀着他人性的光辉。
一次不成,蒯通&34;又来了第二次,进一步劝诫韩信:&34;,劝韩信不要再犹豫,该下决心的时候就要下定决心。当时韩信也有所心动,却又&34;,又一次拒绝了蒯通。
我们从&34;而又&34;这两个词上,则可以看出韩信当时的心理是多么复杂而又矛盾。
韩信爱憎分明,他以千金报答漂母,以宽容对待曾经羞辱过他的人,他虽然只赐给那个下乡南昌亭长&34;,那也并不是因为记恨,而是因为他&34;。
而韩信命运的改变,或许与一个叫钟离眛的有关。
钟离眛原本是项羽的军中大将,平时与韩信关系很好。项羽兵败以后,钟离眛就投奔了韩信。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用陈平的计策,谎称要游览云梦泽,要诸侯前往陈地朝见,其实是想要借机把韩信办了。这时韩信又陷入了极度的矛盾之中,他打算起兵谋反,但又认为自己无罪,想去谒见刘邦,又怕被擒。犹豫之时,有人向韩信建议杀了钟离眛去见汉高祖,高祖必定高兴,也就不用担心祸患了。
于是钟离眛在无奈之下自杀而亡,不过他死前对韩信说的话却令人深思。钟离眛说:&34;
结果,当韩信带着钟离眛首级去陈地谒见刘邦的时候,刘邦以&34;为由逮捕了韩信,并给韩信戴上刑具。回到洛阳后,刘邦知道韩信并没谋反的事,又想起他过去的战功,就赦免了他的罪过,只是把他从楚王降级为淮阴侯。
韩信被降低了爵位和职权,他深知高祖刘邦惧怕他的才能,所以从此常常装病不参加朝见或跟随出行。怨恨也与日俱增,&34;,在家中闷闷不乐。所以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因不平或不满而常常郁郁不乐。
韩信不可能不知道白起因功高震主而被杀的事情,他曾经评价项羽有&34;,而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多多益善
这个成语的意思很好理解,用大白话说出来就是越多越好。
无故被降级免职,韩信心里当然十分不满,除了生点闷气之外却也无可奈何。刘邦自然知道并理解韩信的心思,有一天他派人把韩信召进宫中,对韩信说,知道你在家里闷得慌,特地让人把你召来,咱们聊聊天如何?
聊什么呢?刘邦说,那就聊聊咱们朝中各个将领吧,你以为这些将领的能力如何呢?
韩信数着手指头一一地评价了各位将领,当然,当然韩信是不会这把那些人放在眼中的。刘邦听得津津有味,之后,他便笑着问韩信:&34;
&34;韩信回答。
刘邦又问:&34;
韩信毫不犹豫地回答:&34;
刘邦听了会心一笑,说:&34;韩信知道自己说错了话,也好像觉得自己陷入了刘邦的套路,连忙掩饰说:&34;
这句话掩饰之中带着恭维,可是刘邦听了并不高兴,他以为韩信降为淮阴侯后其狂妄之心会有所收敛,却没有想到他还是这样狂妄。因此杀掉韩信的念头又一次被唤起。
这成为了韩信和刘邦的最后一次谈话。后来刘邦再次出征平定陈豨叛乱,韩信依然没有跟随,吕后终于设计杀害了韩信。
钟室之祸
这个成语说的是韩信最后死于长乐宫钟室的典故。
公元前197年七月,陈豨果然反叛。刘邦亲自率领兵马前往,韩信托病没有随从。暗中派人到陈豨处说:&34;韩信就和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等这一切都部署完毕,韩信坐等陈豨的消息。
可是事情却坏在韩信的弟弟手上,他的弟弟上书向吕后德性了韩信准备反叛的事情。吕后打算把韩信召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和萧何谋划,令人假说刘邦平叛归来,说陈豨已被俘获处死,列侯群臣都来祝贺。韩信开始不信,但又觉得萧何不会骗他,等韩信来到的时候,萧何命令武士把韩信捆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杀掉了。
韩信临死时说:&34;吕后于是诛杀了韩信三族,是不是也包括了他那告密的弟弟,史书里并没有记载。
这也是成语&34;的下一半寓意。韩信成功是由于萧何,他的败亡也是由于萧何。后被用来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同一个因素造成的。
刘邦平定陈豨的叛乱回到京城,听说韩信已死,&34;。一代&34;,旷世&34;,因亲兄弟告密而功败垂成,被他以为一生知己的萧何所骗,最后死于一个女人之手。
韩信之死的两种传说
传说,刘邦因韩信功高绩伟,曾封他为&34;,就是与天王齐,与地王齐,与君王齐。不仅如此,还许他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这就是所谓的&34;。刘邦坐了江山后,怕韩信功高震主,夺了自家的天下,就想杀死韩信,可是自己亲口封了韩信&34;、&34;,怎才能杀死他呢?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杀掉韩信的办法,并让吕后施行。
韩信被萧何骗进宫,吕后对韩信说:&34;韩信说:&34;
吕后哼了两声,说:&34;
韩信一看周围阴森森的,往上看顶棚遮得严严的看不见一丝天,往下看地上铺着毯子,看不见一点点地,又见不了君王,心里不由叫苦。没等韩信分辨,吕后又说:&34;
说完,一挥手,两旁几十名宫女个个手拿棒锤,一拥而上,团团围住,一阵乱打,把韩信活活打死了。
另外还有一个传说,除&34;之外,刘邦还曾经允诺,只要韩信&34;那么韩信又是怎样被杀死的呢?这是难不倒吕后的。他把韩信吊于长乐宫大钟之内,头为大钟所罩,不见天日,那就无所谓顶天;双脚悬空于地面,所以无法立地。最后用削尖的竹子为刀,将韩信杀死,这样也并没有违背刘邦当年对他&34;的承诺。
总之韩信死得非常凄惨。他的一生,虽然&34;,立下&34;,其功绩之伟大亦&34;。虽然他&34;,具有&34;出神入化的用兵之法,却被司马迁评价为&34;。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人在取得了地位之后居高傲物,狂妄自大。
实际上这也是大多数当权者的人生短板。
后话
在韩信的故乡淮阴,有一座韩信墓,据《西汉演义》的说法,韩信死后,刘邦要杀曾劝韩信自立为王的同乡谋士蒯通。蒯通大呼冤枉,说他只是各为其主,于是刘邦不但赦免了蒯通死罪,反而要重用他,蒯通没有答应,请求刘邦让他把韩信的头颅带回淮阴老家安葬,刘邦感其忠义,同意了他的请求。所以江苏淮阴就有了韩信墓。
韩信墓前还有一座祠堂,大门上挂有&34;的匾额。祠堂建于什么年代史书并没有确切的记载,但有一副对联却格外引人注目:
上联:成败一知己
下联:存亡两妇人
对联出于何人之手,目前尚未明确。寥寥十个字,写了三个人,包含着关于韩信的四个典故,高度概括了韩信短暂一生中的重要经历和重大转折,读后让人感慨万千。
这副对联没有横批,朋友们是否有兴趣为之题一横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