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襄王十九年(前633),晋文公设置了三军六卿制度,白起和廉颇认识吗,简单来说就是从国君麾下的十一家世族中选出六人轮流担任掌管军政大权的“六卿”,这些家族共同辅佐国君,彼此之间又互相制衡。正因这一特点,三军六卿制度设立之初晋国国力大增,晋文公也成为了继齐桓公之后第二位称霸的国君。
到了春秋末年,原本的十一个世族只剩下了智、赵、韩、魏四家,其中智家势力最为强大。于是,韩、赵、魏三家共同消灭智家,并瓜分了晋国的国土分别建国,这便是“三家分晋”。三家当中,赵国曾一度成为东方最为强大的国家,而廉颇、蔺相如则是赵国强大的重要保障。作为“将相和”故事的两大主人公,他们最终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一、廉颇曾经败给白起,在白起手下很难赢得战争。廉颇和白起虽然同是战国后期名将,但是在长平之战前白起曾经带领手下连续打败了廉颇,并且突破了赵国两道防线,致使廉颇只能被动防御和秦国打起了消耗战。从廉颇和白起交手的战绩。
廉颇与同为赵国将领的李牧,以及秦国将领白起、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而《史记》中关于他战绩的最早记载,是在燕伐齐之战中。周赧王元年(前314),齐国趁燕国内乱大举进犯,国君燕王哙、太子平遇害。随后,赵武灵王将燕王哙庶子送回燕国即王位,这便是燕昭王。
他们没有对决过。廉颇在历史上登场的时间也比白起要晚十几年,白起出名是在秦昭王十三年担任左庶长以后,也就是公元前295年左右;而廉颇的首次登场则是在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五国联军伐齐的战役中,当时他以大将。
为了一雪前耻,燕昭王四处招贤纳士,成功将名将乐毅招揽到了麾下。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乐毅以燕国上将军、赵国相国的身份率领燕、韩、赵、魏、楚五国联军攻打齐国,并且连下七十余城,缔造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的经典案例。在这场战役中,廉颇作为赵国将领率军大破齐军攻取阳晋,其勇猛令诸侯们敬佩不已。
为了防止秦王出尔反尔,此前名不见经传的蔺相如自告奋勇前往秦国出使。来到秦国,秦昭襄王得到玉璧后丝毫不提城池之事,蔺相如便以指出玉上瑕疵为由讨回玉璧,并作势要将其撞碎。随后,他又看出秦昭襄王只是假意承诺,于是派随从暗中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自己随后全身而退。
企业回江苏大直(张家港)律师事务所,拥有专业的刑事辩护专业律师团队,多年承办各类公诉、自诉等重大案件;服务领域包括:律师会见、取保候审、不起诉、缓刑、无罪、二审改判、减刑假释和死刑复核等。 案件代理期间,主任律师对每个案件办案思路、证。
京剧《将相和》剧照
两人唯一有机会交手的就是长平之战,不过长平之战前期秦国和廉颇对峙的是左庶长王龁而非白起,直到赵孝成王中了离间计以赵括替换下了廉颇后,秦军的主将才换成白起,所以两人很有可能是没有直接交过手的。那么李牧和王翦有。
心高气傲的廉颇认为自己的官爵是浴血奋战得来的,而蔺相如不过会耍耍嘴皮子,于是对于后者位列自己之上颇为不满。蔺相如知道廉颇心中愤懑,于是主动放低姿态,以求赵国朝堂内部保持和谐的气氛。得知蔺相如心胸如此宽广、思虑如此深沉,自惭形秽的廉颇负荆请罪,这便是千古流芳的“将相和”的故事。
此后的十几年里,廉颇先后在与齐国、魏国、秦国的作战中获胜,展现出了作为名将的强大实力,但有关蔺相如的记载就不多了。后来赵惠文王去世,其子赵孝成王继位。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秦、赵两国交战于长平,尽管白起等将领率领的秦军战斗力强大,但在攻坚战中还是难以真正从廉颇率领的赵军身上占到便宜。
然而,赵孝成王没有理会蔺相如的劝告,执意重用赵括,结果就是秦国赢得长平之战,相传秦将白起更是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五万,奠定了自己的威名。大约在这一时期,蔺相如因病去世,而廉颇则在被罢免的数年后才得到再度起用,并率军攻取了魏国的繁阳。同年,赵孝成王去世,其子赵悼襄王继位,这位新王刚一即位就罢免了廉颇,导致后者直接转而去了魏国。
数年后,赵国国内人才凋敝,赵王想要邀请廉颇出山,又担心后者太过年老,便派出使者前去打探。然而,这个使者却被奸臣郭开收买,在明知廉颇仍有余力的情况下回禀说廉颇难以任用。后来楚国迎廉颇为将,但他仍在为不能报效赵国而郁闷,始终未能建立功勋,最终于寿春去世。当初支撑起赵国的廉颇、蔺相如一个报国无门,一个因病去世,倒也着实令人唏嘘,如果有他们二人在,就算是横扫六合的秦始皇,或许也得晚上几年才能实现统一吧。
所以导致很多人都非常怕白起的,所以白起的军事影响力还是非常大的。在长达三年的长平之战中,白起没有对战廉颇是因为秦国刚开始并没有想要和赵国对抗,但是结果确是两个国家打在了一起,所以秦国并没有太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