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介绍一下赵国的由来造父为周穆王驾车,并在周穆王平定徐国徐偃王造反时立了大功,被周穆王封赏赵城(今山西洪洞)。自此以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为赵国始族。
赵武灵王在鼎盛的时候为了专于军国大事把王位禅位给儿子赵何(赵惠文王),自己被尊称为“主父”。后来想收回权力,但发生宫变被困皇宫。
赵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遭遇沙丘之乱,被幽禁沙丘宫而死。死后大臣追谥“武灵”,后人尊称赵武灵王,从他奠定赵国强盛之后赵国君主正式称王。说起来赵国之所以败,一是秦国强大,二是内乱(赵国自成国以来每次换主都是内乱篡位)。
秦赵争霸
前284年齐国吞并宋国后遭到列国一直反对,燕、赵、秦、魏、韩五国拜乐毅为将,大破齐国。齐国遭到五国伐齐的沉重打击虽然勉强复国但实力极大衰落,从此一蹶不振,赵国在东方挫败了最大的竞争对手齐国,同时,赵武灵王进行的胡服骑射改革使赵国建立起中国第一支制式骑兵部队,使赵国一跃成为关东六国之首。
赵武灵王更亲自乔装使者入秦,考察秦国地形,意图于九原出击绕开函谷关攻灭秦国。沙丘宫变之后,赵武灵王薨,赵惠文王继位。期间赵国名将名相辈出,数败秦军。于渑池与秦盟会后,趁秦攻楚的机会出击关东,夺取齐的高唐,又遍击关东诸国,夺取土地。一时在关东声威无两,直至因上党郡归属问题导致的长平之战。那下面来介绍一下赵国的三位名将,当然也都是在这个时期登场的。
1.李牧——平匈奴,抗秦军
李牧,是赵国北部边境的良将,赵国柏仁人。长期驻守代地雁门郡,防备匈奴。最早实现军队自给自足,用现在管理学来说是自负盈亏,把赵国北部匈奴安排的明明白白板板正正的。
将有赵奢、廉颇、李牧、赵括,以反秦、反名少数民族为主的文官,费祎、蔺相如,支持骑射的之子,赵胜、常。首先,你的题目有问题。赵国是三族分入晋国的产物,三族分入晋国是进入战国的标志,所以赵国和“春秋”二字遥不。
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 ,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 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
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领。 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战中,他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尤其是赵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前者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后者则是围歼战的范例。他的无辜被害,使赵国自毁长城,令后人无不扼腕叹恨
李牧在战场上无偿败绩,却输给了朝堂的腐败。
2.廉颇——封侯拜相不居功,知错必改敢负荆,位卑不敢忘忧国,襟怀坦荡第一人
三、庞煖 庞煖(生卒年不详),一作庞焕、庞子、庞援(“煖”即现在常用字中的“暖”,也有将庞煖误作庞涓的),《史记索隐·廉颇蔺相如列传》误作为冯煖。是战国末年赵国将领、纵横家,曾。
纵观华夏五千年,古之良将,无逾其功;古之良臣,无越其忠;古之耄耋,无过其志;古之名贤,无超其德。可以这样说,廉颇百战百胜的神威,是华夏民族的脊梁;廉颇闻过则喜的美德,是于古文明的光华;廉颇“刎颈之交”的赤诚,是构建中华和谐社会的精神瑰宝。
忠勇保国第一将
结语:赵国之名将,以赵奢、廉颇、李牧为最优,赵奢军、谋皆不错,廉颇的战术是善守,而李牧则是攻守兼备。但此三将之李牧和廉颇又堪称秦将白起、王翦之克星。若他们能继续重用,白起的长平之战之成绩恐怕就会化为泡影,王翦之邯郸攻克也。
廉颇不仅是骁勇善战的一代良将,而且也是一位勇谋兼备、能攻善守的三军统帅。
闻过则改第一臣
老将廉颇,在这些紫袍华冠之中,却出污泥而不染,独树一帜。他有过粗鲁,有过矜持,然而,他能把自己的言行置于国家利益的天平来权衡,他能把自己的言行与赵国老百姓利益这个秤砣来掂量孰轻孰重。他以国事为重,以民为天,放下架子,掉下面子,省身思过,知错改错,在数千年的历史中,第一个唱响了坦坦荡荡“负荆请罪”的高歌,成为“闻过则喜”、“知错改错”的亘古第一臣!
皓首壮心第一翁
廉颇一生,忠于国事,身经百战,不避斧钺。过关斩将,岁月染白了他的双鬓;守土御敌,硝烟布满了髯髯长须。不愧为一位功劳盖世的三代名将,昏庸的赵悼襄王惧怕他权高震主,妨贤的赵氏贵族集团猜忌他名倾朝野,在他晚年的时候,硬是削去了他的兵权相位,逼得他奔走魏、楚。
赵国虽说只有一百多年的时间,但是在这一百多年里出现过不少的名将,比如赵奢、廉颇、李牧等等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春秋战国时期留下比较浓重的一笔。历史上关于赵奢的生卒年不详,但他在当时的评价不低,有着东方六国八。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廉颇仍然割舍不断对祖国的眷恋之情。他梦魂牵绕着被秦、燕攻伐的祖国。在他临终的前两年,已是六十八岁高龄了,他还跪危请缨,希望返回赵国为国效命杀敌。在赵王使臣探望的宴席上,就像当年少年投军时那样,“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能国。”表现出这位“位卑不敢忘忧国,境逆常怀赤子心”的皓首壮心耄耋老将的耿耿忠贞。
懿德高风第一人
廉颇老将,起于行伍之间,立于戎马之背,战功显赫,出将入相。忠于国事,襟怀坦荡。知错必改,“负荆请罪”以从善;释怨和衷,“刎颈之交”而报国。一曲“将相和”成为华夏民族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文明财富;一颗“逆境不丧报国志”的拳拳之心更是华夏子孙振兴中华大业的巨大动力内核。
古城人杰第一景。
廉颇,一位瑕不掩瑜的历史人物
廉颇是中国历史上令人饮敬的著名军事家。令人钦敬的特点有三:一、忠勇,二、爱国,三、勇于改止错误。廉颇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员勇将,脾气大,易犯错误,这应是明显的缺点。但由于他有知错能改的优点,从而使他又成为一个令人可敬可爱的历史人物。
“德圣”廉颇爱国无瑕
廉颇将军一生攻城略地,战功累累;能征善战威震诸侯;刚正不阿,佞臣计恨;自律和衷、群臣折服;爱民抚民,不恋战功;忠君报国,至死不已。尊其“德圣”无瑕可击。
廉颇老将能攻善守,破燕破齐攻城略地,长平大战坚守阵地对抗秦军三年有余,秦军寸步难进,只可惜,赵国君臣听信谣言换赵括撤廉颇,最终四十万大军被坑杀。
3.赵奢——秉公执法、阏与破秦、知子之明
战国后期秦国一家独大,赵武灵王励精图治,发现赵国想要强大必须学习秦国——变法,但是变法之路遥远且艰难啊,想要向秦国一样变法把氏族的权利分化是何尝的艰难,但是赵武灵王何许人也,不变法赵必亡,赵武灵王以身作则带头变法胡服骑射,赵军以“轻、技”成为唯一能与秦军抗衡的兵力,赵国虽然没有向秦国一样完成彻底变法,但是还是向变法走出了这一步赵奢在此过程中至关重要,以及在抗击秦军中,赵奢最早的向我们展示了亮剑精神,狭路相逢勇者胜。
秉公执法
廉颇可以说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赵悼襄王做上皇帝后就被剥夺了军权,一气之下离开了赵国,最后死于楚国。李牧也被称作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
赵奢,本是赵国征收田租的官吏。在收租税的时候,平原君家不肯缴,(平原君何许人也,战国四公子,三朝赵相,门客数千,而且封建帝国贵族势力庞大,只有缴租的说法没有缴租的做法。)
赵奢依法处治,杀了平原君家九个当权管事的人。平原君大怒,要杀死赵奢以泄愤。赵奢趁机劝说道:“您在赵国是贵公子,要是纵容您家而不遵奉公家的法令,就会使法令削弱,法令削弱了就会使国家衰弱,国家衰弱了诸侯就要出兵侵犯,诸侯出兵侵犯赵国就会灭亡,您还怎能保有这些财富呢?以您的地位和尊贵,带头率先垂范,则能奉公守法就会使国家上下公平,上下公平就能使国家强盛,国家强盛了赵氏的政权就会稳固,而您身为赵国贵戚,难道还会被天下人轻视吗?”平原君认为他很有才干,把他推荐给赵王。赵王任用他掌管全国的赋税,全国赋税非常公平合理,民众富足,国库充实。
阏与破秦
一、赵奢 赵奢(生卒年不详),赵国名将,战国时期东方六国八大名将之一,现陕西西安碑林中有一通《大隋故荡边将军信州典签马君墓志铭》。为隋朝开皇二十年(600年)刻。该碑文曰:君讳禾犀,字老生,扶风郿邑人也。其先则。
军队离开邯郸三十里,赵奢就在军中下令说:“有谁来为军事进谏的处以死刑。”秦军驻扎在武安西边,秦军击鼓呐喊的练兵之声,把武安城中的屋瓦都震动了。赵军中的一个侦察人员请求急速援救武安,赵奢立即把他斩首。赵军坚守营垒,停留二十八天不向前进发,反而又加筑营垒。秦军间谍潜入赵军营地,赵奢用饮食好好款待后把他遣送回去。间谍把情况向秦军将领报告,秦将大喜,说:“离开国都三十里军队就不前进了,而且还增修营垒,阏与不是赵国的土地。”
赵奢遣送秦军间谍之后,就令士兵卸下铁甲,快速向阏与进发。两天一夜就到达前线,下令善射的骑兵离阏与五十里扎营。军营筑成后,秦军知道了这一情况,立即全军赶来。一个叫许历的军士请求就军事提出建议,赵奢说:“让他进来。”许历说:“秦人本没想到赵军会来到这里,他们赶来对敌,士气很盛,将军一定要集中兵力严阵以待。不然的话,必定要失败。”赵奢说:“请让我接受您的指教。”许历说:“我请求接受死刑。”赵奢说:“等回邯郸以后的命令吧。”许历请求再提个建议,说:“先占据北面山头的得胜,后到的失败。”赵奢同意,立即派出一万人迅速奔上北面山头。秦兵后到,与赵军争夺北山但攻不上去,赵奢乘势居高临下,猛击秦军。阏与守军也出城配合夹击秦军。秦军不支,死伤逃散过半,大败而归,阏与之围遂解。这便是赵奢大败秦军的阏与之战。秦赵第一战,由赵奢打响,一战成名,对当时的秦军来说出乎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