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有趣,几百年后,狄仁杰也差点被他人冒认作祖先。《邵氏见闻录》记载宋代名将狄青生性朴实,出身平凡。建功立业之后,有人劝他说“当推狄梁公为远祖”,您应该认狄仁杰为远祖。狄青笑道:“某出田家,少为兵,安敢祖唐之忠臣梁公者。”我就是一农家子,打小当兵,怎么敢冒充狄仁杰之后呢?这人很真诚。
狄仁杰的父亲知逊担任过夔州长史,但是政绩似乎并不显赫,狄仁杰出道的时候他父亲已经退休了。狄仁杰的母亲这一系是什么出身不太清楚,史籍记载狄仁杰母亲的堂妹姓卢,那么狄母应该也是卢姓。当时天下显赫的氏族是博陵崔氏、清河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号称“五姓七家”。还有就是打天下时期有功的关陇集团军功贵族。狄家不是大族,假如他的母亲是范阳卢氏,狄仁杰列传里一定会有记载,因为按照古人习惯做法,对“五姓七家”这样的显赫出身定会浓墨重彩大书一笔。可是没有,可见其母系也非贵族。
清光绪年间曾有人写过一部《武则天四大奇案》(又名《狄梁公四大奇案》),是延续古代公案侠义小说的模式,集中讲述了唐人狄仁杰在任昌平令尹时的断案传奇,其中充满了不少迷信和封建说教成分。狄仁杰在小说中被塑造成一位清。
但是坏事变好事,虽然贵族风光无限,怎奈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武则天时期贵族走背运了,普通家庭出身的官员,尤其是科举上来的更受重视。武则天一生讨厌贵族,武家是小姓,狄仁杰的英雄事迹,因此武则天受到了贵族很多的阻挠和鄙视。,
一个基本理念:儒家理念
狄仁杰是内史、司空、汝阳县男、梁国公官职。狄仁杰出身于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
虽然武则天一生欣赏、尊重狄仁杰,狄仁杰也全心全意辅佐她,但是狄仁杰说到底是一个正统的儒家,他的心其实还在大唐那一面。武则天知道这一点,但是她也无可奈何。正统的儒家讲究忠孝,狄仁杰在这方面自然是无可挑剔的,与此同时,儒家是无法接受女性当权的。《尚书》说:“牝鸡之晨,惟家之索。”母鸡打鸣了,是一家的灾祸,所以自古中国就没有女性君主,本就很稀少的几段女人当政时期也被看做是乱政时期,比如著名的西汉吕后。就连唐高宗的父亲太宗皇帝也觉得女人当政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曾经有一次,新罗国善德女王派使者来求援,说高丽在打自己,请唐军援助。太宗坐在宝座上说了一大通,总之一句话:“尔国以妇人为主,为邻国轻侮,失主延寇,靡岁休宁。”谁让你们是女王当政呢,国家咋能有女主呢,要不邻国咋欺负你们呢?想想有意思,您可知道自己的后宫里就有个更厉害的角色吗?
狄仁杰是唐朝的宰相,出身于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久视元年(700年),。
狄仁杰承认武则天是个伟大的政治家,是合法的君主,但是辅佐女皇还是为他带来了困扰,他对此是十分苦恼的。据说他后来担任宰相的时候,在一个雪天里去洛阳城外看望自己的堂姨,这位堂姨对待他总是不冷不热的。刚到门口,碰到表弟打猎回来,这位表弟见到贵为宰相的表哥,随便作个揖就走了,态度很傲慢。狄仁杰倒也没在意,跟姨妈说:“我现在是宰相了,弟弟要想做官,我能帮忙。”结果这位姨妈回答:“你姨妈我就这一个儿子,不想让他伺候女主。”这是在讽刺狄仁杰啊,据说当时狄仁杰十分尴尬,这反映出他自己也有些不够理直气壮。后面我们会看到,这种矛盾的心情贯穿了狄仁杰的一生。
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杰被吏诬告,阎立本受理讯问,他不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发现狄仁杰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难得人物,谓之“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推荐狄仁杰作了并州都督府法曹。在此任内,狄仁杰通晓了吏治、兵刑等封。
这里顺便说一下,有的读者看到这段故事可能会想:狄仁杰是在搞裙带关系,任人唯亲。的确,他给姨妈打包票的那番话按今天标准来说就是搞裙带关系。不过在唐代,五品以上官员有权力保举至亲子弟,经过一定的程序可以为官,称为“门荫”制度。原本举荐的都是至亲,可是久而久之,官场上举荐其他亲属的风气蔓延开来,大家习以为常。这就是人治的弊端。堂姨的儿子按理说不在权力范围内,狄仁杰有滥权的嫌疑,这一点我们不必替他讳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