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三杰之张良
张良(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河南颍川城父(今河南宝丰)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和萧何、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其实,韩信的早年比我们现在大多数人过的都要艰难,但是为何他最后能成为大汉王朝的开拓者之一,并且在晚年安然度过种种险境,并成为吕后最为尊敬的人呢?
今天,就由小哥和大家一起,揭秘这位传奇人物。
韩信游历四方
少年张良,胆识过人,博浪沙刺秦震四方
张良的祖父、父亲等先辈,在韩国的首都阳翟出任过五代韩国之相,因此张良也算是世家子弟,韩国被秦国吞并后,张良流落他乡,不过他并没有和普通人一样明哲保身,相反的,他一直铭记亡国之痛,所以他四处奔走,致力于反秦大业,终于,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张良等来了刺杀秦王的大好机会。
前218年(秦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作为当世霸主,开启了东巡之旅,张良得知消息后,立刻实地考察,准备在秦始皇的必经之路对其进行致命一击,假如秦始皇被刺杀,那么秦国必然大乱,到时候张良的复国大计尚可期待。所以,张良对此次刺杀计划进行了周密的部署,他拜见了绿林道上的大侠沧海君,把自己的计划告诉他,并且说服沧海君为自己寻找一名力士。沧海君被张良的爱国情怀打动,向他推荐了一名力大无穷的人,张良亲自为他设计打造了一柄重达120斤(秦代的1斤等于16两重)的大铁锤,并且找到了最佳进攻地点。
一切准备妥当,张良和大力士埋伏在博浪沙一个小土丘后面。静待秦始皇车架到来。
企业回花圈挽联怎么写,挽联写法样板 花圈挽联格式: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字体较大) 1.上联右上,用较小字写,悼念(逝者名字)、沉痛悼念(逝者名字)或(逝者名字)千古; 2.下联左下,用较小字写,(名字)敬挽、(名字)泣挽、(名字)拜挽或写上赠送单位。
按照当时秦国礼法规定,天子车辇为六匹马拉车,其他大臣的车架为四匹马拉车,所以张良的刺杀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全力攻击六匹马的车架。
几天后,张良得到消息,原来秦始皇没有在那辆车架上面,大力士击中的只是副驾,张良得知消息唯有大叹可惜。而秦始皇经历过这件事后,大为震怒,下令全国通缉刺客,但是因此张良出色的反侦察手段,此案最终成为了一件悬案,张良逍遥法外,从此天下闻名。
张良恭恭敬敬的为老翁穿鞋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话说张良在刺杀秦始皇事件过后,为了安全起见,就开始去各地游历,这一天他在沂水圯桥头散步,遇到一位老人家,这做桥比较窄,可是这老人家却横躺在桥上晒太阳,张良想垮过去,又觉得不礼貌,正在左右为难,结果这老人家做了一件特别匪夷所思的事情,他故意把鞋子扔进冰冷的溪水中,并且非常傲慢的冲张良喊∶“小子,去把老夫的鞋子给我捡上来。”当时的张良也是一位热血青年,他内心顿时就有点怒了,但是理智告诉他,要斯文,不可以对老人家动粗,所以张良调整心态,二话不说,扑通一声就跳到冰冷的河水中,为老人家把鞋子捡了上来。
张良浑身湿漉漉的把鞋子拿了上来,还没说话,这老人家就翘起脚,看都不看张良,意思是让张良给他把鞋子穿上,张良一个热血青年哪里能受得了如此侮辱,他心头好不容易压下去的无明业火瞬间直冲云霄,他悲愤的望向远方,映入眼帘的是连年征战的满目疮痍,看到的是羸弱的父老乡亲,张良又想起了自己建立安康盛世的远大梦想,他看到老人家满脸的皱纹,想起了被秦军残杀的老父亲,一时间感情奔溃,不能自已。他蹲下身,为老人家仔仔细细的穿好鞋子,没有一声怨言。
老人家见张良为自己穿好了鞋子,就慢慢的站了起来,一个谢字都没说,哈哈哈哈哈大笑着离去,留下张良在寒冷的风中瑟瑟发抖。
这老人家在头也不回的走了,没多久他又回来了,他笑呵呵的拍了排对张良的肩膀,赞叹道:“孺子可教矣。”并约张良五日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相会。张良不知何意,但还是恭敬地跪地应诺。
在历史上,张良是一位极富传奇色的人物。在楚汉争霸时期,张良不仅辅佐着汉高祖刘邦夺取了天下,登上了帝位,即使后来自己封了万户侯,也不恋权位,激流勇退。在汉高祖刘邦称帝相继杀掉了很多跟随他的功臣之后,比如说韩信。
张良像
老人家这次没有再难为张良,而张良也经受住了考验,其至诚和隐忍精神感动了老者,于是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10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13年后再来见我。”说罢,扬长而去。
张良惊喜异常,天亮时分,捧书一看,乃《太公兵法》。从此,张良日夜研习兵书,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
张良和《太公兵法》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大军行至泛水之北时,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衡山王吴芮、赵王张敖、燕王臧荼等诸侯王联合上书,请求刘邦称帝 。经过几次谦让后刘邦才答应:"诸侯王幸以为便于天下之民,则可矣。" 于是,二月初三在汜水之北的定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称帝,建国号为汉,史称西汉。
刘邦后来在朝会上感叹:"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张良也被后世人评价为“谋圣”。
老人叫张良捡回,张良出于对老人的尊敬捡回了鞋,可谁料,当他刚把鞋递与老人时,老人却又顺手将鞋丢进了河里,并再次让张良去捡,于是,
张良素来体弱多病,自从汉高祖入都关中,天下初定,他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张良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退的原则,在汉初刘邦翦灭异姓王的残酷斗争中,张良极少参与谋划。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疏不间亲”的遗训。
我们从这则短小的故事中应当看出张良那种尊敬老人,强忍屈辱的品格。在这里,我认为,尊敬老人是前提,虽然张良最终是以强忍屈辱而取得成功的,但如果没有尊敬老人这一先决条件,就不会有以后的故事、在文中我们可以读到这一。
在司马迁所编撰的著名史书《史记》中,张良和萧何被列入《世家》,而韩信被列入《传》。
吕后后来为废太子之事找到张良,张良也用自己的方式帮助了吕后,使得吕后对他心存感激。当时触怒吕后的人,都在高祖去世后吕后垂帘听政时收到了的迫害,但张良却能善始善终,可能也得益于他对将来时态的预测以及在人际关系方。
张良拜会刘邦
刘邦死后,吕氏专权,张良便托病隐居于东昏县(今河南兰考)西南的白云山,死后就葬于该地。后世的戏曲、小说也有相似描写,说张良纳还冠盖,辞朝学道,刘邦追至白云山,张良幻化而去,从此不知下落,而张良当初在沂水圯桥头拜老者为师的时候,老者临别时有言:"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公即我矣。"所以也有传言,张良在帮助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后,悄然身退,来到济北谷城山下,见到了一块硕大的黄石,张良心生感悟,三拜黄石,最后归隐深山,修道有成,飞升二区。
相传张良登仙后,位为太玄童子,常从太上老君于太清之中。其八世孙张道陵亦得道。又据《巢县志》记载,巢县白云山有子房洞。相传为张良辟谷隐修之地,后人置祠,岁奉香火。又陈县(今河南开封东南)天授观为奉祠之所,宋政和(1111—1118年)间封为“凌虚真人”。
通过张良的人生遭遇我们可以看出来,早起的鸟儿确实有虫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