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末年,秦国和齐国是比较强盛的大国,公元前288年,秦国称西帝,齐国称东帝,这是对这两大霸主的一个认可。公元前284年,大政治家大军事家乐毅率领燕国、赵国、魏国、韩国、楚国五国的军队打破齐国,其中带领赵国军队的就是廉颇。公元前283年,廉颇率军直入齐国境内,连破数地,这样就在诸侯之间赢得了名气,赵王封廉颇为上卿。
同年赵王得了和氏璧,秦王贪慕就许愿赵国愿以十五城换取。赵国不敢不换,就派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出使秦国。蔺相如当时的身份仅仅是一个宦官(我们现在通常称之为太监)的门客而已。但是蔺相如在出使秦国的过程中做的有理、有利、有节,完璧归赵的结果有力的维护了赵国的利益和脸面。
形容廉颇用八字成语来形容: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读音:lǎo jì fú lì zhì zài qiān lǐ 【解释】:骥:良马,千里马;枥:马槽,养马的地方。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本。
俗话说的好——“弱国无外交”,蔺相如出色的外交才能虽然保住了和氏璧,但是保不住和平的局面。秦国对赵国发起了战争,占领了石城,第二年又攻打赵国,杀了两万赵军。“又打又拉”是当时秦王的一个手段,秦昭王邀请赵惠文王渑池会盟,洽谈和平事宜。被打怕了的赵王当然不敢去,但是不去秦国继续打怎么办?所以赵王硬着头皮也得去。
渑池之会蔺相如继续发挥他出色的外交才能,不卑不亢的回击了秦王的各种进攻,秦王也了解到廉颇的应对手段,所以渑池之会秦国没有捞到便宜。
赵王从死亡线上回来非常感激蔺相如,就封蔺相如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这下廉颇火了,他认为自己的功劳是野战之功,是实实在在打出来的,而蔺相如不过动动嘴皮子,凭什么比自己位高呢?所以廉颇就发誓要给蔺相如难堪。蔺相如知道后就躲着廉颇。这样都说蔺相如懦弱怕事。蔺相如笑着说:“你们说廉将军和秦王谁厉害呢?以秦王的威势我都不怕怎么会害怕廉将军呢?我躲着廉将军是因为秦国不敢攻打赵国的原因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在,我们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我忍让是先国家后个人私怨呀。”廉颇听到这些话后就负荆请罪,从此与蔺相如成为好朋友。
诸位这是廉颇的第一件值得称道的大事。战国四大名将中廉颇是很特殊的一个存在,其中很大的一个特殊在于他的战绩不是百战百胜,这与白起、李牧他们是很大的一个区别。而廉颇的一个优势就是他知道自己的弱点,并且能够正视自己的弱点,有错能改,从不充英雄。就廉蔺交好这件事言,蔺相如固然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廉颇同样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其后几年,廉颇带军是大战四方,譬如公元前279年攻打齐国,胜;前276年,两攻魏国,一平一胜;前275年再攻魏国,两胜。
公元前269年,秦军攻打赵国,此时赵国出了名将赵奢,赵奢打败了秦军。秦军为报复攻打几,蔺相如,廉颇救几,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廉颇打败了秦军。
公元前262年秦赵为争夺上党地区发生了战争。此时的赵王为赵孝成王,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赵孝成王派出老将军廉颇带兵对敌。双方对于长平。廉颇详析敌我双方优劣,正确的确定了持重待机,最后防守反击的策略。秦军求战不得,无可奈何,双方一战就是三年,秦军锐气散尽。
长平之战是廉颇第二个可为后人称道的地方。诸位可能奇怪,面对廉颇的诸多胜仗你没有称赞,前一个你对廉颇负荆请罪赞扬,现在又对廉颇像个老鼠似的躲起来赞扬,是错了吧?诸位看历史可要体会一点,人打胜仗容易,打败仗难呀。秦强赵弱是事实,廉颇能够不畏浮名,采取最正确的战法才是真正的大英雄。
秦王只得施展反间计,派人持重金到赵国首都邯郸散布谣言:“廉颇懦弱,秦国不怕。秦国最怕的是赵奢的儿子赵括。”赵奢在世时曾经与儿子谈论兵法,每次都是赵括获胜,赵奢不能驳倒赵括。大家都以为赵括的兵法厉害,但是赵奢不这么认为,他对老婆说:“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大事,我们的儿子赵括却很轻视随意,对于困难往往估计不足,不过是纸上谈兵,如果我死后赵王要用赵括你一定要阻止。”
此时的赵王是赵惠文王的儿子赵孝成王,新赵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撤换廉颇,赵母想起丈夫的话立刻去劝说赵王。然并卵,赵括依然挂帅长平。
当时的廉颇是个惟命是从的将军,接到调令就立刻交出帅印离开军营。廉颇路过一村看见老百姓都向他跪拜就很奇怪,一看自己身上才恍然大悟,原来廉颇走的急,帅盔、铠甲、战靴都没有脱掉,想到自己已经不是大帅了,觉得没有必要穿这些东西了,于是廉颇就摘掉帅盔,脱了铠甲和战靴,后来这个村就被称为“三甲村”。
廉颇越走越忧郁,一方面告诉自己要遵守命令赶紧离开,一方面又感到四十万军队的生命不是小事,想回去再劝劝赵括,可一想到与赵括分手时赵括的趾高气扬廉颇又觉得自己还是起不了什么作用,是走是留,廉颇一时无法决定,直到又收到邯郸召回的诏书,廉颇长叹一声才再次往回走,这个村就被称为“徘徊村”。
然而廉颇是赵国名将,一路上老百姓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骑着高头骏马,还是一下子就认出了廉颇,于是大家自发的拉着廉颇希望老将军不要走,廉颇没有办法,只好找人换掉了他的那匹大马,廉颇换马的村被称为“换马村”。
廉颇终于返回了邯郸,一回家却吓了一跳。原来,廉颇身为赵国的名将、上卿也是养了很多食客的,但廉颇一失势,门内竟然空空如也,一个食客也没有,全部不告而别了。
赵括一旦挂帅,秦国立刻换上白起,白起用兵凌厉,一战就打败了赵括,直接坑杀了赵国军队四十万。这样赵国青壮基本死光。第二年,秦军兵围邯郸,幸亏魏国信陵君偷了兵符率军救了赵国。
廉颇:有些高傲和嫉妒心,但是勇于改过,知错就改。后以国家利益为重。蔺相如 :勇敢机智,宽容大度,深明大义。以国家利益为重。赵王:虽胆小,知人善任,能听取别人意见的人。负荆请罪的故事发生在今河北省邯郸市,至今。
看到赵国由强转弱。公元前251年,燕国趁机率军攻打赵国。此时赵王想起了廉颇,赶紧起用老将军。老将军威力不减当年,打败燕军,并且一直攻到燕国首都,燕国只得割地求和。经此一战廉颇名气复起,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并任假相。
诸位这是廉颇第三个值得称道的事情。那就是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大家最不能忍受的是那些在自己危难时候背弃自己的人,而廉颇宽恕了他们,这不是一般的胸怀能够达到的。
史书对廉颇的军事才能只有一句评价:“以勇气闻於诸侯。”春秋时期的鲁国名将曹刿曾经说过:“夫战,勇气也”,这说明廉颇在年轻时算是那种比较传统的将领,即不是靠计谋,而是靠战场正面怼。和白起这种战术天才不能比,但白起。
公元前245年,廉颇攻魏,胜。
其时李牧的名气还没有显现出来,赵国没有廉颇,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国屡屡失败,于是赵王就想召回廉颇。此时的廉颇已经被楚人请到了楚国为将。听说要起用廉颇,赵王的宠臣郭开(传说是秦国内奸)就送了使者很多钱,让使者说廉颇的坏话。使者探视廉颇回来后向赵王汇报:“廉颇老矣,还是能吃饭的,只是一小会就上了三次厕所。”于是赵王就没有再用廉颇,廉颇最终老死在楚国。
从战绩上看廉颇排名战国四大名将稍稍勉强。但他从公元前283年到公元前244年整整四十年间一直在战争一线,而且在面对非秦国军队时,无论齐国还是燕国和魏国基本全胜,最多一平。面对秦国,廉颇虽然只胜过一场,但是也没有败仗,他总是能够快速了解到自己的弱点在哪里,并迅速的采取措施制定最佳的对策,长平之战廉颇的做法是典型的弱军面对强军的最佳战法,他之后的李牧采取的战法与此在总体上是相同的。知己方能胜敌,诚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