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名将传,以游戏的视角为您解读真实的历史。
在三国乱世中,诸侯们想要在这大争之世取得属于自己的一份成就,那就自然不能少了一个智绝天下的谋士,就好比刘备跟诸葛亮之间的关系一样,从隆中对开始,刘备就靠着诸葛亮一步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了蜀汉王朝,与曹操、孙权三足鼎立,要不是之后关羽、张飞的死刺激到了刘备,恐怕复兴汉室的梦想就实现了。(当然了,有异议的话大家去问罗贯中就行……)
水镜先生司马徽曾说过:“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虽然此话当时听来十有八九有人会发笑,但是日后诸葛亮和庞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此话非虚,诸葛亮更是有了“天下第一谋士”之称,但是到了现在,有一句话也传入了大家的耳中:“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其中所说的郭嘉,也被后世许多人认为是不输于诸葛亮,甚至比其还要厉害的一名谋士。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屡献奇策,尤其是他为曹操所提出的“十胜十败”之说,甚至要比诸葛亮的隆中对更为精辟。他不仅为曹操奠定了之后的战略目标,郭嘉为什么不投靠刘备,也因此成为了曹操最为看重的谋士。可惜,如此奇士却于曹操征伐乌桓时不幸病逝,年仅三十八岁。
在郭嘉生前,曹操在他的建议下以青州、幽州军为本,建立部队,收拢民心,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巩固了自己的军事力量和在诸侯中的地位。就连曾经诋毁过曹操的陈琳,也在郭嘉的建议下被其收入了麾下,可以说曹操对郭嘉是言听计从,信任不已。
而且郭嘉的“神”还有三件大事可以作为佐证:
第一,郭嘉早已预见到刘备必定不会是池中之物,曾进言曹操要看住刘备,并将其软禁起来,以绝后患。但是曹操却罕见地没有听从郭嘉的劝告,反而为了使刘备心服于自己,还对其更加亲近,后来刘备趁郭嘉不在曹操身边之际,申请带兵截击袁绍,当时的曹操并未怀疑,但等郭嘉回来后,刘备已就此放虎归山,成为了曹操的心腹大患,这件事也令曹操后悔不已。
第二,预言孙策“轻率而不善于防备”,虽然拥有百万之众,但是与孤家寡人无异,一旦有人暗中派人刺杀,孙策必定殒命!此时的曹操正处在袁绍南下官渡,孙策北上夹击的关键时刻,有了郭嘉此言,曹操的忧虑也被完全打消,专心对付北面的袁绍,而孙策,也“恰好”被郭嘉言中,被刺客伏击,不久就一命呜呼了。
第三,在袁绍兵败官渡身死,两个儿子分了家业之后,献奇策让曹操不要乘胜追击,暂且退兵,利用二袁的矛盾,让其自相残杀,大大削减了他们的势力。之后又建议曹操假装南下进攻刘表,实则趁机北上,将袁谭、袁尚各个击破,落得个一死一逃的下场。
郭嘉此时就建议,如果现在杀掉刘备会让慕名前来的贤者能将转投他人门下。故而郭嘉站在曹老板的角度上,不得不暂时稳住刘备,软禁在营帐中。不过刘备终非池中物,由于汉献帝刘协一直想找机会拿回主权,便与刘备,国舅董承等。
从这几件事情,我们不难看出,郭嘉身为一个谋士,却能做到算无遗策,这恰恰就是他的强大之处。而且郭嘉此人对于曹操而言,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谋士,更像是他在通往霸业路上的一盏指路明灯。所以曹操每次出征,都必定会带上郭嘉。所以在郭嘉身死之后,曹操回忆起赤壁之败,都会叹息道:“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因为郭嘉是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也体现出他卓越的战略眼光。当年刘备投靠曹操之后,曹操和手下的谋臣都知道刘备非池中物,久必为患,郭嘉也知道。但是当时的刘备是以战败投靠的身份投奔曹操的,也就是说,名义上是归顺。
郭嘉最大的长处就是擅长谋断,而且他也是曹操手下最大的情报组织的头目,因此每逢战事,曹操都能对敌人的状态和行动了若指掌。其实郭嘉和诸葛亮都是一类人,他们讲求的也都是攻心为上,只不过诸葛亮更擅长的是政治方面,而郭嘉则更为擅长军事罢了。
所以不杀这是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害怕寒心于天下,曹操徐州屠城的时候也没见他怕落下不好的名声,其次就是当时天下大势已归于曹袁孙刘表之间,
《孙子兵法》说过,知己知彼,则能百战百胜。说的就是情报的功能,而三国乱世正是需要强大的军事实力作为后盾,因此,更擅长军事的郭嘉,自然在和诸葛亮的对比中占了上风。
纵观郭嘉一生,为曹操立下功劳无数,无论是官渡之战,还是后来的北定乌桓,都彻底让曹操稳住了阵脚,成为了诸侯中最为强大的一个。可以这么说,倘若郭嘉没有英年早逝,曹操一定不会放任三足鼎立之势的形成,天下统一或许会提前不少年。
不知道各位读者对郭嘉和诸葛亮二人又作何判断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大家一起讨论哦。
郭嘉的主张一种是要杀而不能杀刘备,另一种是直接杀之,不得顾虑其他。对于郭嘉这个人而言,还是不杀刘备的这种主张比较可靠,因为郭嘉是个重视德行的人,若是杀了刘备,那必定会陷曹操于万夫所指之境地。所以观大局来看,。
好了,以上就是我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全部内容啦,如果大家想了解三国历史,或者还想知道关于三国杀名将传的最新资讯,欢迎点个关注哦!谢谢大家,我们下期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