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飞鱼说史 原创
何为战国,曰:在一个特定时期内,中原大地上林立的诸侯国。
但,这两个字代表的不仅仅是对诸侯国的称呼,而是对一个时代最准确的描述,这个时代就是春秋时期之后历史上第一个大变革时期,战国时代。
战国,离不开的就是战争,不然这个时代就不能称呼为“战”,说起这个时期的战役,我们就必须要说到围魏救赵这场战争,因为正是从这场战争之后,传统意义的战争开始逐渐“诡道”化。
何为“诡道”,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或曰:战争只看结果,至于过程,可以不择手段。
田忌以田齐宗族的身份作齐将,他很赏识孙膑的军事韬略,向齐威王举荐孙膑,威王任孙膑为军师。在一次赛马时,孙膑向田忌提出了以下马对上马,以上马对中马,以中马对下马的田忌赛马法。公元前354年,发生桂陵之战,魏国攻打。
但是,我们本篇却不是这场战役中庞涓和孙膑的故事,而是战国七雄中最为弱小的韩国在这场战役中的作用以及韩国的一个人。
围魏救赵令我们耳熟能详,但很多人都忽略了韩国在此战役中的表现,而且围魏救赵不仅让孙膑名留青史,韩国也有一个人因这场战争发光发亮,这个人就是申不害,故事还得这场战争说起。
公元前353年,魏武卒在庞涓的率领下,几乎重振了这支军队的雄风,纵观这时期其他的诸侯国,魏国可以说是所向披靡的,尤其是在鬼才庞涓的带领下,魏武卒就像一把刀子,钉在了中原,让其余诸侯国战战兢兢。
敢于摸魏国逆鳞的当属赵国,魏惠文王看不下去这个老邻居的嚣张,就派庞涓攻打赵国,一直打到了邯郸城下,赵国此时岌岌可危,因为强大的魏武卒可不是盖的。
赵国面临危局,只有向周围的诸侯求救,你可能会说赵国去求齐国了,齐国派田忌和孙膑把魏国打的落花流水,当然这是我们都知道的故事,这里暂不表。
其实赵国不仅仅只向齐国求救了,韩国也接到了赵国的求救信号,但是对于夹缝中生存的韩国,这可真是一个大难题,刚刚继位没几年的韩昭侯顿时没了主意,只好向申不害请教。
你可能会说,申不害是什么人,怎么那么陌生,其实申不害只是郑国投降韩国的一个贱民,这里我们就要先说个故事,魏国攻打赵国之前,想要攻打的是韩国,韩国听闻魏国来攻,朝野震动。
这时候只有韩国的一个小吏看清了魏国的意图,这个人就是申不害,他上书劝说韩昭侯向魏国示弱,只要韩昭侯示弱,魏国必不会攻韩,韩昭侯将信将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真去魏国示弱了,你还真别说,这招还真管用,魏国果真不在攻打韩国,继而把矛头转向了赵国。
韩国解围之后,百官相庆,当然申不害这个名字被韩昭侯深深记住了,我们再把目光转移到围魏救赵上去,面对赵国的求救,韩国很多大臣一致认为不可出兵,理由很简单,魏国是老虎,韩国是绵羊,惹不起。
代表人物:韩非、管仲、子产、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
韩昭侯就询问申不害的意见,这时候的申不害,其实还是一个小官,撑死了算韩昭侯的幕僚,这时候申不害却劝说韩昭侯和齐国一起出兵伐魏救赵,理由也很简单,齐国也是老虎,两虎相争,总可以分一杯羹。
韩昭侯听完大喜,正所谓,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不变的利益,韩昭侯不顾大臣反对,出兵连齐共同伐魏救赵,故事的结局我们都已经知道,围魏救赵,魏军大败,申不害大战庞涓,韩国也因为这样战役占领了魏国的好几座城池。,
韩昭侯听完大喜,正所谓,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不变的利益,韩昭侯不顾大臣反对,出兵连齐共同伐魏救赵,故事的结局我们都已经知道,围魏救赵,魏军大败,韩国也因为这样战役占领了魏国的好几座城池。
原来庞涓的师弟孙膑与田忌出兵攻打大梁,庞涓匆忙回国,不想却被齐军在桂陵山道埋伏,魏军死伤惨重。这就是围魏救赵!不过这一战庞涓并非没有收获,韩昭侯与申不害双双战死城头,不仅如此,八万新军也全部战死。韩国从此国。
但是故事还没有结束,我们接着说申不害,这场战役之后,申不害在韩昭侯的心目中可谓大红大紫,但是毕竟是贱民出身,想要进入韩国的领导核心还是不容易的。
飞鱼说:
围魏救赵不仅让孙膑名留青史,韩国也有一个人因这场战争发光发热,这个人就是让韩国在战国中期出现短暂中兴的申不害,你可能会说,既然申不害强大了韩国,那它为什么还是第一个被秦国灭的呢?
这个局限性就是在于君主,君主一人强大,则国家强大,但是又有哪个朝代会一直出现贤君呢,至少韩国没有,所以韩昭侯死后,申不害的变法就戛然而止,没多久,韩国又回到了当初最弱小的地位。
围魏救赵令我们耳熟能详,但很多人都忽略了韩国在此战役中的表现,韩国在这场战役中,可以说表现得非常出色,让我们也见识到了韩国威风的一面,只是很少人真的在意罢了。
您对申不害有什么看法呢,假如韩国继韩昭侯之后出现的还是一位明君,那么韩国是否会真的强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