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贞观四年也就是630年,并州晋阳(现在的山西太原)城内,盛世狄仁杰结局,东宫内直郎狄知逊的府中,狄仁杰降生了。之后,狄知逊每到一处为官,都会把年幼的狄仁杰带在身边,时时教导,让他从不同的环境中去领悟生活的不易。 随父亲游历了几乎半个中原的少年狄仁杰,也在不断更替的环境中增长了自己的见识,磨砺了自己的意志,这为将来他在朝堂上大放异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狄知逊一直在仕途中,但大多是地方官,品秩也不高,待遇不是特别丰厚,所以童年时的狄仁杰并没有因为父亲是官员而享受过特别优渥的待遇,只不过用度不缺而已。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不算大富大贵的少年经历,再加上不断的游历生活,使得狄仁杰少年时期没有养成一般官员子弟身上的那种骄奢荒糜习气,而是刻苦好学,沉稳镇静,少年老成。有一次,狄府发生案件,当地官员前来查验,家里人争相申辩,喧闹不已,只有狄仁杰在房内丝毫不为外界所干扰,继续读书。
仪凤二年(678年)四十八岁的狄仁杰升任大理寺丞,他运用多年担任地方法曹的办案经验,把之前一直积压在大理寺、涉及一万七千多人的陈年旧案在一年内全部判决完毕,而涉案者无一人冤诉,皆是心服口服。这件事轰动了大唐朝堂,高宗皇帝闻报后对狄仁杰的超强审查断案能力赞叹不已,于是升其为侍御史,在自己身边负责纠察百官,弹劾不法。也是通过这件事,狄仁杰在决狱断案方面的名气长盛不衰,一直流传到后世。
历史上狄仁杰最后的结局是:久视元年(700年),拜内史令。同年九月,病逝,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时期政治家。狄仁杰出身于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经及第。
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说是宦海浮沉;狄仁杰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把孝、忠、廉称之为大义。狄仁杰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杰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成长经历,才能横溢。狄仁杰,公元630年,出生于太原的一个官宦之家。祖父和父亲都是朝庭官员,可以说是根红苗正。他自幼好学,青年时期就通过明经的科举考试,随后出任汴州判佐。后来得到河南道黜陟使阎立本的赏识与推荐。
700年,七十一岁的狄仁杰病逝。武则天哀痛不已,发出了“朝堂空矣”的慨叹,并下令停朝三天,追赠他为文昌右相,赐谥号文惠。
久视元年九月,七十一岁的狄仁杰病逝。武则天对狄仁杰的去世非常心痛,并感叹“朝堂空也”。中宗李显复位后,狄仁杰被追赠为司空。唐玄宗李隆基时,狄仁杰被配享中宗庙廷。狄仁杰的一生非常富有传奇色彩,他为地方官爱民如子,入京。
705年,中宗李显追赠狄仁杰为司空;
710年唐睿宗李旦继位,追封狄仁杰为梁国公;
他最为光彩的阶段是在武则天当了皇帝之后。武则天上台后,狄仁杰也是起起伏伏,风雨飘摇,过了一段苦不堪言的日子。在谪贬彭泽之后,在契丹入侵和安西四镇镇守和解决突厥南下造成的困局中,狄仁杰对局势的判断有板有眼、思路。
747年,狄仁杰与张柬之、魏元忠等八人一同配享太庙,附祭于中宗庙廷;
941年,后晋追封狄仁杰为太师。
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等人谋反,把狄仁杰逮捕进了监狱。根据当时的法律,如果自己承认谋反可以不判处死刑,狄仁杰为了免受酷刑保住性命,进了监狱二话没说就承认自己谋反。来俊臣看到狄仁杰如此窝囊,根本不堪一击,就放松了警惕。
时至今日,狄仁杰一直是正义公理的化身,在老百姓的心中立着,这就是狄仁杰正直的一生
狄仁杰,社稷之臣,一代名相,是中国 历史 上“十大名相”(管仲、李斯、萧何、陈平、诸葛亮、房玄龄、寇准、王安石、张居正)之一,与其他九位不同的是,狄仁杰身前、身后的名声都很好,结局也很好。狄仁杰的 历史 贡献不是断案,断案如神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