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三国演义》,再翻阅《三国志》。你能发现,《三国演义》是从蜀国的角度讲故事,王者诸葛亮打不过司马懿,所以推崇诸葛亮,他是智慧的化身。但如果你看野史,甚至《三国志》这些相对来讲的正史,会发现史书对司马懿的评价会更高一点。
当时司马懿坚壁拒守,以逸待劳,我就守着我的硬寨,我不去打仗,我等你消耗完。这背后是战略考量:魏国比蜀国战略资源多,他能扛得住。而诸葛亮与之相反,有志向,也知道自己生命有限,等下去蜀国不见得能够在实力上超越魏国,所以他等不及了,总试图逐鹿中原,他就希望司马懿出来,两人赌一把。司马懿坚信,我不去赌,我的胜算更大,只要我不赌,我就赢了,就坚定这个战略立场,一直执行下去。
另外司马懿深谙权谋之道,当诸葛亮离世后司马懿并没有趁胜追击,因为魏军顺势攻占蜀汉的话司马懿将会功高震主,面临的只有造反和被杀的命运。而司马懿选择班师回朝并移交军权,从明面上打消魏明帝曹睿的顾虑,但暗中积攒自。
诸葛亮甚至送给司马懿女人穿的衣服,意思是,你怎么像个姑娘,为什么不敢打仗?如果你是个男的,就出来打!我觉得这挺有意思的,诸葛亮一个文人,讽刺别人像个女人......当时司马懿这边出现的困境,是他下边的人也非常想打。想成事的人,往往都是喜欢打仗的。两军对峙这么长时间,又有挺大胜算,比如有八成把握能打过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打?那司马懿的想法就是,我注定能胜,为什么还要损失两成把握?但是他又不好意思或者不能跟他的团队把这个道理直接说清楚。他的方式就是回去问皇帝,我能不能打?皇帝就势说,你不能出去打。他把决策的包袱、责任推给了皇上,皇上顺水推舟说,你是对的,你继续守。
诸葛亮一直求战,司马懿就是不打,他问蜀国的使者诸葛亮的情况,并不是问,诸葛亮为什么要打,想怎么打......没有说任何打仗的事,司马懿只问了一句话,诸葛公起居饮食如何?一顿能吃多少米?一顿吃多少饭?使者说,三四升。
然后,司马懿开始问第二个问题,诸葛亮现在怎么管理军营?使者说,打三十军棍以上的处罚,都是诸葛亮自己批阅的。使者也是笨,司马懿这问题问得好,看上去无关痛痒的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问完这两个问题,司马懿就把使者送走,说,你侮辱我的衣服我收到了,这是妇人的衣服,我承认我不敢打,不愿意打。但,司马懿对团队说,诸葛亮要死了。因为诸葛亮吃得太少了,管得太多了。
如果司马懿真是想赢诸葛亮,他只用派少量的兵去探查便可查出城内的兵马,司马懿是想如果将诸葛亮杀死,那曹氏家族统一大业便可得到保证,肯定会找一个罪名杀害司马懿,所以便退兵。由此可见,司马懿才是最后的胜者。
果不其然,诸葛亮挂了,病故于五丈原(现在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只有五十四岁。当然五十四岁在那个年代不能算早夭,但司马懿也是一辈子打仗,活到了七十二岁。
后来,司马懿的弟弟问司马懿,你为什么能判断诸葛亮不行?司马懿回复:&34;
1、&34;,他有很高的志向,想逐鹿中原、想光复汉室等很多大志向。但是&34;,这个仗有没有胜算,他心里没数。所以他一次次出蜀,打魏国,哪次他扪心自问,说有胜算?如果一次都没有,为什么他还做?我同意司马懿,诸葛亮有很大的志向,但不懂战机。
对于这个题目,我的个人看法是,在政治上诸葛亮胜司马懿一筹,在军事上,司马懿和诸葛亮各有所长,在人品上,诸葛亮司马懿在同一个时间段,五十四岁前不相上下,但五十四岁诸葛亮完美的死了,而司马懿还活着去篡权,后期。
2、&34;,通常很多家庭妇男和家庭妇女,包括我妈,属于&34;,她就想很多事,掰扯很多人世间的道理,但是她不做决策。我常见一些没有受过训练、没有结构化思维的&34;,开四个小时的会,说一大堆有的没的,最后没有任何决策、跟行动有关的事情,走出会议室就完了,这四个小时也就没了。
3、&34;,喜欢用兵打仗,喜欢带着人往前冲,但是又没有足够的权力能支使这个团队。诸葛亮两次、三次打魏国失败,他的手腕、权谋、激励机制就会失效,又不能让团队去听他的,这个团队的战斗力就会大减。
所以,司马懿看诸葛亮虽然带着十多万军队,但却不认为诸葛亮有任何战胜自己的机会。果然,诸葛亮活活把自己累死了。“死诸葛亮气死活司马懿”只是民间美好的传说而已。最后,是司马懿家族帅军灭掉了蜀国,并俘虏了刘禅。司马懿家族建立西晋,取代了魏国。
诸葛亮百般挑战,司马懿毫不理会,诸葛亮想打打不了,想退又不甘心,于是也分兵屯田,企图继续与司马懿对抗,却不幸于8月间逝世,伐魏之举也烟消云散。这一仗中,双方都力图扬长避短:诸葛亮想野战,司马懿想城战,而最终以司马懿顶住压。
司马懿,妥妥的成功者。[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