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43年,出逃楚国的廉颇虽被楚王任命为楚将。
这一年,他对着苍天怅然感慨道:“我,还是想被赵人任用。”
此时已经年过八十的廉颇,仍想重返故土,为国尽忠。
但廉颇终究还是没能再次纵马与赵国的土地上。
公元前243年,廉颇卒,时年八十四岁。
廉颇死后15年,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灭赵,赵国亡。
此时,距离廉颇负荆请罪,赵国国力强健仅仅只过去了不过50多年。
为何短短几十年赵国便发生如此变故?廉颇又为何客死他乡?蔺相如的结局又是如何?
今天我们就来一一解答。
一、 长平坚守
一切,要从那场改变了赵国国运的一战开始讲起。
这一战,叫做长平之战。
赵孝成王七年,秦国进攻韩国上党,韩军孤立无援,于是上党守将便将上党献给赵国,祈求赵国庇护。
赵孝成王也很痛快:“好,那我们就和秦军碰一碰。”
可这一打,就出了问题。
首先,请谁做主将呢?
此时,赵国国内能打硬仗的,只有三人:赵奢、蔺相如、廉颇。
我们首先排除赵奢,因为此时赵奢已经去世了。
其次,我们排除蔺相如。并不是因为蔺相如先生是文官,蔺相如先生还是很能作战的,只不过此时蔺相如已经卧病在床,廉颇死亡原因,抬着他赶往前线未免有些太不厚道。,
所以,人选就只剩下了廉颇将军。
廉颇欣然领命,当即率军前往上党。
可这第二个问题来了:赵军长途跋涉,秦军以逸待劳,如何作战?
答:不做战,坚壁清野。
廉颇不愧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与秦军交锋数次后,盘踞于长平的廉颇果断采取坚守策略,同时求助于当地百姓,日夜不停加固堡垒。
廉颇,生于公元前327年卒于公元前243年,死时已是84岁高龄.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将领。主要活动在赵惠文王(前298—前266)、赵孝成王(前266—前245)、赵悼襄王(前245—前236年)时期。 赵惠文王初,东方六国以齐最为强盛,齐与。
这下,换秦军傻眼了。
本来打算以逸待劳,速战速决,结果歼灭战变成了持久战,这还怎么打?
于是,廉颇硬是在秦军眼皮底下坚守了三年。
二、相如之死
但这三年秦军也没有坐以待毙,秦也想出了对付堡垒的计策。
所以眼下,攻不下来防线,就要想办法绕过防线。
于是秦国多次派遣间谍前往赵国散布谣言:秦国所惧怕的不是廉颇,而是赵奢的儿子:赵括。
对,著名成语“纸上谈兵”的主角就是这位赵括。
我们如今清楚赵括不过是个会夸夸其谈的将领,是因为我们处在“上帝视角”,知道之后的历史走向,那么,客观上看,赵括的在上战场之前的表现又如何呢?
赵括在当时的表现是:所有人都认为他就是继其父赵奢之后又一位军事奇才,除了两个人。
但大臣被奸人收买,在见过廉颇后,回去禀告说廉颇老了,不能带兵打仗,赵王便没有用他。后来,楚王知道廉颇在魏国,就派人接他到楚国担任将领。廉颇担任楚将后碌碌无为,因心系赵国,最终老死在楚国寿春,享年
而这两人将会是上天给赵王最后的提示。
赵王选择赵括是有原因的。《史记》记载,但就兵法而言,在当时没人是赵括的对手,包括他的父亲马服君赵奢。
但赵奢从来都不觉得赵括是个上战场指挥的好苗子。
因为赵括太夸夸其谈了。
战场是什么地方?是犹如地狱一般的死斗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赵括讨论起兵法来滔滔不绝,根本没有意识到生命之重。
所以生前,赵奢断言:“能使我赵军败北的,只有赵括。”
言外之意就是:千万不能让赵括领兵,否则赵军必败!
不过好在,虽然赵奢已死,但还有人清楚,赵括绝不能上战场。
第一个,是赵括的母亲。
听说赵王要以赵括换下廉颇,赵括的母亲直接上书劝谏赵王不要任用赵括。
接到上书的赵王糊涂了,怎么建功立业的好时机,您老反而不让儿子上战场了?
现在看来,这位赵母的确字字在理。
然而赵王根本听不进去。
于是听不进去的赵王很快得到了上天的第二个提示。
躺在病床上的蔺相如听闻赵括上任的消息,也挣扎着从床上爬起来面见赵王。
极度虚弱的蔺相如爬起来只为了一件事:不能任用赵括。
蔺相如的理由也很简单:“赵括就是个娃娃,只是读了几本他父亲的书,怎么能上战场作战呀?”
但这一次,原本很听话的赵王,还是选择了坚持自己的选择。
赵王打发走了蔺相如,然后继续派遣赵括前往前线,换下廉颇。
也就在这时,蔺相如带着没能劝谏赵王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他终究没能在生前庇护住赵国。
三、 出走魏楚
而此时的廉颇,被免官在家。
后来,楚国的君主知道廉颇在魏国,就派人接他到楚国,廉颇担任楚国的将领后,没什么成就,因为心系赵国,最终病死在楚国,享年约85岁。将领廉颇究竟是哪国人 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人,因骁勇善战而闻名,后人将廉颇称为战国末年。
但此时廉颇心中并没有怨恨赵王。
而赵王也很快给了廉颇一个机会证明自己。
长平之战结束后五年,燕国趁赵国国力尚未恢复,发兵攻打赵国。
赵王随即以廉颇为将,还击燕国。
这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全盛时期的秦国都没从廉颇手中占到便宜,如今虽元气大伤,但打打燕国还是绰绰有余的。廉颇此战斩首敌将,围困燕国,最后燕国不得已以五城为代价请求停战。燕赵之战终于平息。
廉颇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巅峰。
廉颇因此战受封魏信平君,名义上代理相国之位。
六年之后,廉颇受命攻打魏国繁阳,大胜,并驻守于繁阳。
一切都很美好,似乎没有人还记得十年前的长平之战,没有人记得赵国已经被伤其根基。
直到赵孝成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45年)。
这一年,赵孝成王去世,其子即位,史称:赵悼襄王。
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刚刚即位的赵王就下令:解除廉颇的军职,由赵将:乐乘接替其职位。
长平之战还没过去多久,廉颇就又一次被自己的君王换下了。
但这一次,廉颇不打算忍气吞声。
呼之即来,喝之即去,廉颇老将军不要面子的?
忍无可忍的廉颇当即率军攻打乐乘,出出恶气。
而乐乘也很识相,见廉颇老将军怒气冲冲,当即一溜烟,跑路了。
人是打跑,祸,也闯下了。
廉颇率赵军攻打自己赵军,让他国耻笑事小,赵王以此定个谋反杀头事大!
这赵国,廉颇彻底回不去了。
假如廉颇成为楚将时有70年的话,那么40多年前负荆请罪的时候,应该不到30岁。不到30岁就成为大将军,应该是比较年轻的了。
无奈之下,廉颇只得孤身前往魏国避难。
四、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前往魏国的廉颇被魏王收留了,但魏王并不打算用廉颇。
廉颇也不打算效命魏王。
虽然受到新赵王的排挤,但戎马一生的廉颇心中的国,始终只有赵国一个,至死不渝。
而这片心意,将用一种十分凄凉的方式得到诠释。
一连数年过去,秦军得知廉颇出逃的消息,便乘势多次围攻赵国,赵国则多次陷入苦战,无计可施的赵王又一次想起了当年那位横刀抗衡强秦、围困燕国,从无败绩的老将军。
赵王想求廉颇回来。
但赵王身为王者,自然不能低三下四的求廉颇回来,无奈之下,赵王命人带了一副珍贵的铠甲和四匹快马作为礼物,派遣使者前往魏国拜会廉颇。
如果事情就此发展,赵国说不定不会落得被灭国的下场。
起码,不会这么快。
不过,老天似乎并不想让廉颇再趟这潭浑水。于是,一个人的捣乱使得正常会面变成了廉颇一生的遗憾。
这个捣乱的人,叫郭开。
如果要列一个战国奸臣排行榜,这位郭开一定能名列前茅。贪财好色、陷害忠良、鱼肉百姓,只要你能想到的,郭先生都做过。
而郭先生刚好和廉颇有仇在先。
于是得知廉颇将要被请回国的消息,郭开立即展开了行动。
而行动计划也非常简单且高效:贿赂出访的使者。
郭开贿赂了出访廉颇的使者,并授意他,无论廉颇怎么说,你都要想方设法地抹黑他,不让他回国。
于是丝毫不知晓背后阴谋的廉颇高兴地和使者见面,高兴地接受了礼物,高兴地同使者吃饭,高兴地吃了一斗米、十斤肉,最后披甲上马,表示:我廉颇,还没老。最后送走了使者,等待赵王接自己回国的消息。
可惜,他再也等不到了。
返回的使者来到赵王面前汇报:“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据说这一句话,是某一年的高考文言文翻译题。
前面都很好理解:“廉颇将军虽然很老啦,但是还很能吃,和我坐在一起吃饭“
那么“三遗矢”是什么意思呢?
额,简单来说,就是上了三次厕所。
简单一句话,您足以理解使者用心的险恶。
表面上什么坏话也没有讲,但实际上则是将廉颇变成了一个“饭桶”型的老人。
如此,赵王彻底不想再任用廉颇。
于是,在魏国的廉颇逐渐从期望变为失望,从失望变为绝望,最后失意地离开魏国,前往楚国。
而到达楚国的廉颇虽被楚王看重,却再也没有披甲上阵过。
战国四将之一的廉颇,最终在楚国悲愤地死去。
时年,八十四岁。
这位一生戎马,战无不胜的将军,至死都是赵将。
他从未指挥过一次他国的士兵。
他生而为赵,死也向赵。
引用头条百科
历史未必枯燥,晦涩还需趣眼。
感谢您的关注、点赞、评论。
我们下一个故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