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经说过,汉朝的刘邦是封建皇帝里面最厉害的一个。 刘邦是真正有大志向的人。人一生所能达到的高度,和一个人的理想高度是密不可分的。而一个人的理想高度又是和一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人的认知和视野是很难跳出他所处的圈子的。
李斯在楚国做小吏时,看见厕所中的老鼠又瘦又小,吃着污物,一见人或狗接近,吓得慌忙逃窜。而粮仓中的老鼠个大溜圆,吃着囤积的粮食,睡在宽大的檐廊下,没有人或狗接近的骚扰,因而感慨说: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就像老鼠啊,在于自己所处的环境罢了。李斯从此发愤图强,舍弃不成器的楚王,转投处在上升期的秦王,抓住一切机会往上爬,终成开国宰相,位极人臣,可以说是平民出身的极致了。李斯算是跨越了阶级的人,但仍跳不出布衣的局限。
韩信,一个没落士族,其理想是建功封侯,国士无双。为此他可以做到忍辱负重,甘受胯下之辱。然而这样一个隐忍的人,却不能再多忍一忍,在刘邦最困难的时候,迫不及待的索要假齐王的名号,造成君臣间的隔阂。而面对项羽和蒯通三分天下建议的时候,在一片大好形势下选择放弃,究其原因,也不过是他已实现了自己封侯的志向罢了。因此他最后只能成为淮阴侯,终跳不出士大夫的局限。
项羽,一代名门之后,虽在少年时说出彼可取而代也这样的豪言壮志,然而其理想仍旧跳不出诸侯贵族阶级的局限:恢复分封制,衣锦还乡,重现楚国往日荣光。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所以他最后也只能成为西楚霸王。
刘邦(公元前256年[1]/公元前247年[2]~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郡丰邑(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3][4][5]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奠基者和开拓者,。
而刘邦,一介农民,社会最底层的农民,一没血统、二没宗族关系,在世袭制的古代,竟然能打破一切阶级束缚,最终成为大一统帝国的皇帝。这是怎样的情怀与气魄!真应了那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是幸运的,汉朝的开国皇帝里,就刻着这样不甘平凡的基因,大汉民族的子民,注定是幸运的。
刘邦是一个能看清事物本质的人。一个人真正出色的能力是什么?是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认清事物本质的能力。
刘邦看清了历史的发展方向。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教导我们,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无论英雄人物的作用有多大,都不能改变历史的发展趋势,人民总会选出最符合他们利益的领袖。春秋战国几百年的征伐,列国从分散到统一是一个必然趋势,刘邦人物形象特点,即使不是秦国也会由其它六国中的一个实现中华的大一统。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是最符合当时人民利益的政治制度,刘邦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因而毫不犹豫的向中央集权制走去。而项羽恢复分封制,就像是新民主主义时期袁世凯的恢复帝制,属于开历史的倒车,必然会遭到人民大众的反对。
刘邦看清了社会的主要矛盾。秦国靠严格的法家制度统一六国,法家制度在诸侯争霸时,无疑是先进的。但是统一之后继续沿用法家制度,就是不知变通,违背当时人民的根本利益了。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县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春秋战国几百年征战,人民早已疲惫不堪,秦国统一后却继续征匈奴,修长城,修阿房宫,加上动不动就杀头的严刑峻法,老百姓早已不堪重负。可以说,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休养生息的美好愿望和秦朝的严刑峻法之间的矛盾。刘邦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演讲时宣布:“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军国主义的秦国在统一六国之后采用盖世太保般的黑色恐怖:诽谤朝政的灭族,相聚议论的在街市上处斩。刘邦入主中原后采取的法律政策则是“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可以说,刘邦直接解决了广大人民的根本矛盾,直指人民内心所想。于是“秦人大喜,争执牛羊酒食献飨军士”。而面对老百姓的热情款待,刘邦却推辞不受,反倒还军霸上,说道“仓粟多,非乏,不欲废人"。这是什么?这是妥妥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军队呀!这种军队哪有老百姓不爱的道理。于是“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再看看刘邦最大的竞争对手项羽是怎么做的:“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心东。”杀王,屠城,放火,掠夺,项羽简直是一个野蛮的侵略者,妥妥的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于是“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而刘邦在统一全国之后,却沿用了与之前完全不同的一套做法:完善法律制度,任用一向看不起的儒生,杀帮助过自己但不忠于项羽的丁公,讨伐亲自分封的异姓王。这种种改变并不是刘邦忘了初心,而是刘邦知道,事物是不断变化的,统一后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变成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众多的社会不安定因素之间的矛盾。因此刘邦一转往昔的作风,从简单的法律变为完善的法律,从不重视礼仪到接受儒生,从召降纳叛到斩首不忠,从分封将领到亲手铲除异姓王,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保证统一后国家的稳定。正是刘邦的这一系列动作,为汉朝400年基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贬低刘邦人品一方的观点中,他是一个浪荡好色的地痞无赖,在家的时候毫无劳作之心,也没有经济收入,经常与人聚在一起喝酒,起兵后以利为先,不念儿女之情,背信弃义,滥杀功臣。刘邦的无赖是他的父亲刘太公说的。在他。
刘邦看透了下属的本质需求。你辛勤工作的目的是什么?挣钱养家娶老婆。将士造反、打仗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升官发财娶老婆。刘邦深刻的知道,将士跟着他造反打仗无非是为了钱或为了权,因此在官爵、钱财的施舍上十分大方,在礼仪的小节却无所谓。而项羽却恰恰相反。正如韩信所说:“项王暗眉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认属贤将,此特兀夫之勇尔。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饮食。致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宦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刘邦不喜劳作,确有游手好闲的无赖之嫌,但他与人友善,喜欢施舍,善交游,为人大度,心胸豁达,素有大志,能仗义行事,勇于承担责任,有领导才能。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历任沛县泗水亭长、 沛公、汉王。
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刘邦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
甚至在刘邦晚年病入膏肓的时候,依然是实事求是的,不像秦始皇那样求仙问道,他知道自己要死了,放走了前来背锅的医生。“病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高祖问医,医曰:“病可治。”於是高祖谩骂之日:“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这段话表面上刘邦把命归为天,实际上是刘邦知道自己不行了,治不好了,不让医生背锅)。
正是这种不脱离实际,实事求是的作风,让刘邦开创了大汉400年的王朝。让“汉”变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符号。这之后,能如此实事求是,接地气的开国领袖,也只有明朝的朱元璋和我们的毛主席做到了。
由于 文化 水平很低,缺乏教养,他在骂人的时候经常说脏话,如会用“乃公”、“竖儒”等词。刘邦是个贪图享乐、好色淫乱的人。当年刘邦入关,看到秦朝宫廷如此奢华壮观,就想住下来享受一番。樊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