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对治未病的评价
公众号:水苏糖
史载:
魏文王之问扁鹊耶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
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
魏文侯曰:“可得闻邪?”
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
其译文如下: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厉害呢?”
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又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说∶“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是在事先就铲除了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人们对扁鹊的评价,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可见,扁鹊是将治未病放在第一位的,给予高度评价。
扁鹊“治未病”的思想鲜明地体现在蔡桓公病案中。
据《韩非子》记载
作品原文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扁鹊是一个医术高超、聪明机智、才德兼备的人,蔡桓公是一个目光短浅、刚愎自用、固执己见的人。扁鹊到邯郸时,闻知当地人尊重妇女,就做治妇女病的医生;到洛阳时,闻知周人敬爱老人,就做专治耳聋眼花四肢痹痛的医生;到。
作品译文
扁鹊拥有大智慧,有精湛技艺的人很多,身怀绝技能不骄不躁的人不多,扁鹊虽然有精湛的医术,但是他知道自己能治什么病和不能治什么病,疾病在自己能治疗的范围内,他会善意的提醒病人,当疾病恶化到自己控制不了的程度时,。
扁鹊进见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在肌肤纹理间有些小病,不医治恐怕会加重。蔡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蔡桓公说:“医生喜欢习惯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本领。
他是一位神医,他不在乎什么功名利禄,他只希望能够救死扶伤,神医扁鹊为医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医学界的天才,许多人找扁鹊治病,扁鹊都没有收钱。
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时医治将会更加严重。”蔡桓公不理睬。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蔡桓公于是/特意派人问他。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纹理(之间),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在肠胃里,用火剂汤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管辖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医治)的。现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过了五天,蔡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蔡桓公于是病死了。
这个病案从一个侧面突出反映了扁鹊能够预知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提出疾病要“早发现、早治疗”的观点,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充分体现出扁鹊“治未病”的思想。
神医扁鹊高度重视和评价治未病,倡导健康从平时日常保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