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面相之谜
关于武则天的相貌,《旧唐书》称为“美容止”;《新唐书》说她“其有色”;《唐会要》称谓“有才貌”;而《太平广记》引《感定录》则渲染她有“帝王之相”。
其父武士彠请益州著名相士袁天罡为全家人看相,言其全家人皆富贵也。武则天当时还在怀抱中,穿着男孩衣服,被乳母抱了过来,袁天罡“举目一望”,武则天为什么那么聪明,大惊曰“龙睛凤颈,贵之极也”。并预言若是女子,日后当为天下之主。
2、男宠之谜
冷静分析武则天的男宠问题,可从两个角度来看:一个是从她是“人”,一个“女人”的生理需要的角度,一个从她是个政治家,一个女皇的角度。
作为一个女人,她需要男人满足她,这个需要她却永不满足。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正式登基,改国号为周,成为薛怀义是因其身材高大、健壮有力,后因不“驯服”,而被她暗杀。
她宠幸沈南蓼,因其中年体衰而遭到厌弃。她宠幸的张易之兄弟则面若桃花,侍寝有方,使她精神上得到了满足,春情暂驻,她感谢二张的奉献,授以高官,委以国政,成为她晚年最信任的人。
武则天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是独一无二的一生,在她的后半段生命里充满了“性福”的光辉。在众多面首的鼎力陪伴下,作为一个大女人才从从容容的应对了作为一个帝国领导者的巨大工作压力,完成了一个女人对男子主义沉重有力的致命一击。
3、名字之谜
据史书记载,武则天一生用过媚娘、明空和曌三个名字。台湾学者考证,她在叫媚娘之前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约”。
说起世界上最有钱有势的女人,一定是武则天。按照很多人的逻辑来讲,她一定也是很幸福的 武则天当时生活的宫廷环境,一直都充满的阴险狡诈的斗争,在如此的环境中,想要停留下来,享受片刻安宁幸福的生活,恐怕只能是奢望了。
媚娘之名载于《新唐书·武后传》:“太宗闻士彠女美,召为才人,方十四岁”,“既见帝,赐号‘媚娘’”。算起来,武则天用媚娘这个名字,大概只有20多年的时间。因为她自感业寺二度入宫后,其身份已经变成了唐高宗的昭仪。无论是从伦理出发,还是从政体考虑,继续称呼“媚娘”显然是不合适了。可以明确的是,她在登基后,立即弃用了媚娘之名。
4、“所生女暴卒”之谜
武则天为唐高宗生产四子、二女。其中,长女死于襁褓。对于这个婴儿之死,武则天与王皇后都曾背上了“杀人”的罪名。然而,究其真相如何,众说纷纭。宋人司马光曾从“虎毒不食子”的伦理常情断言“恐武后亦不至于轻浅如此”,可一般人则宁肯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
在《旧唐书》本纪、列传中都没有记载此事,只是在史臣曰提到“振喉绝襁褓之儿”,详情不明。《唐会要》记载:“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
《通鉴》对此有简略记载,并将此事记在永徽五年。总之,不管是出于不明原因而亡,抑或偶然为衾被窒息而死,或者真的就是武则天所“潜毙”,武则天有一女“暴卒”是事实,而此事也确实成为武则天打击王皇后的一个利器。
5、“杀姊屠兄”之谜
而十四岁的武则天反而安慰母亲,说:伺候天子是多么荣幸的一件事啊!怎么能知道这不是幸福啊?妈妈您何必要想一个小女人一样哭泣啊!杨氏瞬间女汉子了,也就不在哭泣,她祝贺女儿的现在,祝福女儿的未来。她的女儿没让她。
骆宾王所撰《讨韩国夫人的死因都没有明确记载。但韩国夫人两个女儿为武则天所害是实,而其中一女贺兰氏之死,又与武则天“屠兄”一事有直接的关联。
武则天“屠兄”是成立的,只是在情节上略有分歧。例如,毒死贺兰氏的场合,《旧唐书》说是在武则天母亲的府邸;而《通鉴》依据《则天实录》说是在纪念封禅泰山的宴会上。
武则天大姐魏国夫人死后,其女贺兰氏被封为魏国夫人,居于宫中,服侍唐高宗。当时,贺兰氏年龄仅二十多,而武则天却已四十七岁。因此,她嫉妒这个妙龄的外甥女。
6、年寿之谜
关于武则天年寿,在正史中有三种说法:八十一岁说、八十二岁说、八十三岁说。《考异》:“《旧则天本纪》崩时年八十三,《唐历》、焦璐《唐朝年代记》、《统纪》、马总《唐年小录》、《圣运图》、《会要》皆云八十一岁,《唐录》、《政要》贞观十三年入宫。据武氏入宫年十四,今从吴兢《则天实录》为八十二,故置此年。”
他在十二年二月离开东都洛阳,车驾西还。唐太宗当在此时“闻其美”而将武则天纳入后宫为才人。据此推断,武则天生于武德七年(624年),死于神龙元年(705年),按我国虚岁的传统算法,享年八十一岁。
7、“无字碑”之谜
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则天死于东都洛阳仙居殿。唐中宗与群臣商量,要将母后合葬于其父乾陵,遭到给事中严善思的反对,他引用风水之说及男尊女卑的伦理,主张“于乾陵之旁,更择吉地,取生墓之法,别起一陵”,就是另建一座墓。唐中宗敕令百官详议,最终还是遵从武则天“归陵”遗诏将其祔葬于乾陵。
古代的医学水平落后,无法医治好武则天的疾病。加上武则天心理饱受折磨,退位11个月就去世了。其实,如果武则天不是被儿子逼迫退位的话,相信她自知身体不行的时候,也会将皇位让位于儿子,武则天这一生也就死而无憾了。那么,。
乾陵,在陕西乾县城北梁山上。陵前有两座高达6.3米的石碑,一座为《述圣纪》碑,是武则天为唐高宗所立;另一座为唐人为武则天而立,因通体无字,故被后人称作“无字碑”。中国帝后陵寝向来没有立碑之例。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身为李家媳妇却以周代唐,以后被推翻又由皇帝转身为李家媳妇的身世不好表述。此说亦不然,已有《哀册文》为其做了辩护。笔者根据乾陵前两碑均6.3米高的规制做如下猜测:当年,武则天在安葬唐高宗时准备了两块碑,一块即《述圣纪》碑,另一块则是为自己所备,待百年之后,再刻上文字。
不料,武则天竟是逊位下场,且很快就死了。唐中宗君臣既然满足了她祔葬乾陵的愿望,那么,把她生前所备之碑也就随之立在了乾陵。当时作《哀册文》,写在纸上念一念,可做权宜。如果将类似文字刻在石碑上,让她流芳千古,永垂不朽,那可就别当另论了。
显然,当时不会有人提出如此奏议。那么,死者入土为安,又把死者生前所备之碑又立于陵前,此葬礼也就不可不谓“功德圆满”了。
“三阳开泰”,也称“三羊开泰”,最早出自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典籍《易经》,本意是指“冬去春来”。更加通俗明白的解释是,《易经》以正月为“泰卦”,古人认为是阴气渐去阳气始生。农历十一月冬至那天白昼最短,往后白昼渐长,故认为冬至是“一阳生”,十二月是“二阳生”,正月则是“三阳开泰”。
武则天这一生起码爱过四五个男人,但是在我看来武则天这一生最爱的人就是李治。我们都知道武则天的第一个男人就是李世民,虽然李世民在历史上评价上很高,但是也逃不过女色的诱惑,而且武则天不是一般的女性,非常的有政治头脑一。
那么,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代女皇的武则天一生为何对“三阳开泰”情有独钟?她心心念念的“三阳”究竟是哪“三阳”?她情有独钟“三阳开泰”真的是一个美好愿望,还是背后另有玄机?“离宫秘苑胜瀛洲,别有仙人洞壑幽。岩边树色含风冷,石上泉声带雨秋。鸟向歌筵来度曲,云依帐殿结为楼。微臣昔忝方明御,今日还陪八骏游。”这是唐代著名诗人宋之问的一首题为《三阳宫侍宴应制得幽字》的七律。说的是三阳宫大宴群臣的奢华情景。而这个三阳宫正是武则天下旨建造的大唐行宫。将一座大唐的行宫取名为“三阳”,其对“三阳开泰”的情有独钟由此可见一斑。
据有关史料记载,唐圣历三年,也是久视元年,即公元700年。这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朝廷建造三阳宫于嵩阳县。三阳宫建成之后,武则天曾先后数十次君临嵩山,在登封石淙河畔的三阳宫驻跸,并大宴群臣。当时,武则天颇为雅好宋之问的文词乐章,而宋之问更是巧思文华取幸。一次游洛阳龙门,武则天命群臣赋诗,左史东方虬诗先成,武则天当即赏赐锦袍。
然而,历史并没有给武则天“三阳开泰”的机会。由于一代名相狄仁杰的去世,政治变数激增,李武两家互存交融、“三阳开泰”的局面始终未能形成。神龙元年,即公元705年正月,在宰相张柬之、崔玄暐,与尚书省右丞敬晖、司农少卿桓彦范、相王府司马袁恕己等人的拥戴下,唐中宗李显复位。同年十一月,武则天驾崩。景龙元年,即公元707年七月,武三思在一次兵变中被杀身亡。武则天心心念念的“三阳开泰”终成过眼云烟。
如意娘
【原文】
看朱成碧思纷纷。
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
开箱验取石榴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相思过度,以致魂不守舍,恍惚迷离中竟将红色看成绿色。
思念后果,身体憔悴,精神恍惚。
如果你不相信我近来因思念你而流泪。
那就开箱看看我石榴裙上的斑斑泪痕吧。
注释
⑴看朱成碧:朱,红色;碧,青绿色。看朱成碧,把红色看成绿色。
⑵思纷纷:思绪纷乱。
应该算是,武则天一生命运多舛。幼时家境良好,但12岁父死。其后,兄武惟良、武怀运及武元爽等对其母亲杨氏失礼。不久,武则天随母亲从荆州搬回长安居住。14岁时,召入宫中,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后世称武媚娘。武。
⑶憔悴:瘦弱,面色不好看。
⑷比来:近来
⑸石榴裙:典故出自梁元帝《乌栖曲》。“芙蓉为带石榴裙”。本意是指红色裙子,转意指女性美妙的风情,因此才有了“拜倒在石榴裙下”一说。
【作品鉴赏】
《如意娘》“朱”“碧”两种反差极大的颜色,构成了强烈的感情的冷暖对照
《如意娘》一诗极写相思愁苦之感,短短四句,传达出多层次多方位的复杂情绪。
首句“看朱成碧思纷纷”赋比兴兼具,有多重含意。一来明写抒情主人公相思过度,以致魂不守舍,恍惚迷离中竟将红色看成绿色。梁王僧孺诗“谁知心眼乱,看朱忽成碧”为此句所本。正是心乱眼花使这位痴情女子五色不辨。二来暗指美好春光的流逝,眼见花红褪尽,枝头只剩下绿叶。三来借喻自己只身独处,花红叶绿不能相扶;又喻自己红颜薄命,由昔日欢聚的幸福坠入今日冰冷的相思之苦。“朱”、“碧”两种反差极大的颜色,构成了强烈的感情的冷暖对照。眼前和一片寒冷碧绿触目伤怀,引起思虑万千。
《如意娘》写得曲折有致,较好地融合南北朝乐府风格于一体
“憔悴支离为忆君”一句直抒胸臆。从外表写入内心,尽言思妇的瘦弱不支和心力交瘁。至此,这两行诗辗转写的是凄切,是寂寞,是深深地哀怨。情绪的流向较为单一。
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打破一二句的和弦,以全新的节奏和韵律再现诗的主题:“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执著、决然、不掩饰、不造作的独特形象跃然纸上。这两句是全诗的高潮,它丰富了诗歌的情绪构成。“不信”句诉说着“断肠”的相思,也隐含着相思的无可奈何,相思的难以喻说。《如意娘》写得曲折有致,较好地融合南北朝乐府风格于一体。
【名家点评】
谢棒 《四溟诗话》说:“ 凡起句当如曝竹, 骤响易彻” ,“ 结句当如撞钟, 清音有余”。
武则天
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为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 ,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期间,改名为“曌”。 武则天认为自己好像日、月一样崇高,凌挂于天空之上。
后自立为皇帝,定洛阳为都,改称神都,建立武周王朝,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唐中宗复辟,恢复唐朝,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后遵武氏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 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改谥号为则天皇后,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加谥则天顺圣皇后。
中文名
武曌
别 名
武则天、武媚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日期
公元624年2月17日
逝世日期
公元705年12月16日
职 业
皇帝、政治家、诗人
信 仰
佛教
主要成就
废唐,改国号为周
主要成就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代表作品
《臣轨》《如意娘》
籍 贯
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
谥 号
则天大圣皇帝、则天大圣皇后
年 号
我想一定不幸福,14岁的武氏以长相俊美,入选宫中,受封“才人”。入宫之后,武氏行事干练,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娇艳,颇得太宗欢心,遂赐号“媚娘”。但相同时期徐贤妃聪慧过人,武氏失宠,一直在最低才人档次徘徊,后结。
证圣 圣历 神功 久视 神功 神龙
在位时间
690年―705年
享 年
82岁
陵 寝
乾陵